北師大版第二單元《比較》教案
一、單元預期效果
1.應掌握的知識
知道“同樣多”、“多”、“少”的含義,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認識符號“>”、“<”、“=”,理解“>”、“<”、“=”的含義,能夠用符號和詞語(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10以內的大小;學會比較物體多少的方法,能正確進行大小、多少的比較;初步感知“長”、“短”、“高”、“矮”的含義,學會比較物體長短、高矮的方法。
2.應發展的能力
能按照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如數量、形狀、顏色)對物體進行比較、排列和分類;培養學生觀察、猜測、驗證、推理的能力。
3.應培養的情感
經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主動探索的精神。培養學生認真傾聽他人意見,虛心向他人學習的好習慣。
二、單元設計要旨
1、課標解讀
課程標準中相對應的具體目標是:
(1) 認識符號“>”、“<”、“=”的含義,能夠用符號和詞語來描述萬以內的數的大小;
(2) 能按照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如數量、形狀、顏色)對物體進行比較、排列和分類;在比較、排列、分類的活動中,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2、內容分析
(1)本單元知識網絡
動物樂園(比較數的大小)
比較高矮(長短、厚薄)
輕重
(2)教學要點
①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多少,能正確進行多少的比較。
②認識“>”、“<”、“=”符號及意義,并用符號比較10以內數的大小。
③能在具體的情景中比較高矮、輕重、長短、厚薄等。
④能選擇恰當的方法開展比較活動。
⑶教學重點
①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
②認識符號“>”“<”、“=”的含義,知道用詞語和符號來表示10以內數的大小。
③建立比較的意識,學會一些比較的方法,能正確比較高矮、輕重、長短、大小、厚薄等。
⑷教學難點
①能正確區分和運用大于、小于符號比較兩個數的大小。
②體會輕和重、高和矮、長和短等等都是相對的,從而建立比較的意識。
③掌握間接比較的方法
3、學情認識
低年級兒童在入學前,通過各種物體的感知,已經積累了有關“比多少”的感性經驗,但并不一定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而往往是憑直覺,或者用數一數的辦法來比較多少。“一一對應”是基本,也是重要的數學方法和思想,因此這一節的教學就讓學生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滲透 “一一對應”的思想。
新課標特別強調發展學生的符號感,理解符號所代表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體會符號表示所產生的簡潔美。在這一單元中,學生初次接觸“>”、“<”這兩個抽象的符號,而且是容易混淆的兩個符號,因此認識符號及用符號表示10以內數的大小是本單元的教學的重點。
大于和小于符號對于一年級新生來說比較抽象,有的孩子到了二三年級還常常把兩個符號的開口方向搞錯。因而,教學中要通過觀察、比較等方法幫助學生分清兩個符號的聯系和區別,利用兒歌,順口溜等形式記住兩個符號的不同。
學生對比較輕重、高矮、長短雖然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對比較活動中的相對性認識不足,本單元就要通過觀察、比較、思考,使學生獲得比較多少、高矮、長短、大小、輕重的相對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