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教學設計與意圖說明
教學內容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一年級(下冊)第80~81頁。
教學目標
1. 掌握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2. 讓學生經歷探索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計算方法的過程,鼓勵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
3. 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合作交流的快樂,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教學過程
一、 激疑導入
1. 引入。
出示數字娃娃3、0、4、8。
談話:小朋友們,這里有四個數字娃娃,你能用其中的三個數字娃娃組成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題目嗎?比一比,看誰寫的多。
學生試寫,并組織交流。
2. 激疑。
根據學生匯報,板書算式,如:
48 - 3 38 - 4 84 - 3
30 - 8 34 - 8 43 - 8
提問:你能發現這些算式有什么不同嗎?
3. 揭題。
談話:在這些算式中,哪些算式我們已經學過?像30 - 8、34 - 8、43 - 8這樣的算式你們會計算嗎?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課的開始,通過一系列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特別是通過兩組算式的對比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也為學生學習新知找準了起點,溝通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二、 探索新知
1. 教學30 - 8。
啟發:我們先來看30 - 8這道算式,你會計算嗎?自己在下面試一試,如果有困難可以用小棒擺一擺,也可以在計數器上撥一撥。
學生試算后,同桌交流。
組織反饋:
(1) 指名演示擺法,邊用小棒擺一擺,邊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先擺3捆,再拿出1捆拆開,從中去掉8根,剩下的2根和2捆合起來就是22根。)
(2) 指名在計數器上演示計算過程,邊撥算珠邊說計算過程。
[設計意圖: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借助小棒、計數器口述算理,形象地展現“退一作十”的過程,初步建構了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的計算方法。]
2. 教學34 - 8。
談話:我們再來看一道題。(指34 - 8)34 - 8的個位上不夠減怎么辦?你能開動腦筋想出辦法嗎?自己在下面試一試。
學生獨立試算,教師巡視。
反饋:你是怎樣計算的?能把你的算法介紹給大家嗎?(指名交流算法,教師逐一板書學生的計算過程。)
學生中可能出現以下幾種算法:
(1) 從10根小棒里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24根合起來是26根。(板書:34 - 10 = 24,10 - 8 = 2,24 + 2 = 26)
(2) 拆開1捆小棒和4根合在一起,是14根,先算14減8得6,再算20加6得26。(板書:14 - 8 = 6,20 + 6 = 26)
(3) 先算34減4得30,再算30減4得26。(板書:34 - 4 = 30,30 - 4 = 26)
(4) 先算34減10得24,再算24加2得26。(板書:34 - 10 = 24,24 + 2 = 26)
提問:還有不同的算法嗎?
引導:小朋友們都很會動腦筋,想出了這么多計算34 - 8的方法。在這些算法中,你最喜歡哪種算法?能說一說你喜歡的方法的計算過程嗎?
注意引導學生體會第二種算法。
小結:(略。)
[設計意圖:數學學習的過程不是教師簡單告訴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個性化的“再創造”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充分相信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計算34 - 8的結果,以促進計算方法的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