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與順序》反思性說課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62頁——63頁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甘霖達宮殿的情景,讓學生觀察宮殿里物體的位置,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和有條理的表達。
2、通過動腦想一想,動口說一說,動手做一做來培養學生學習數學意識。
3、讓全體學生參與課堂活動,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
重點難點:
教學流程:
一、童話情景,激趣引疑
興趣是學習的動機之一,當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了濃厚興趣之后,就會對學習活動產生一種積極的心理需要就會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而引起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的最有效策略就是創設情境來激趣引疑。
因思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一節課的初始階段,如果教師能恰當的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頭腦中產生一個或幾個有價值的問題,引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一節課也就成功了一半,教材原本設計的是觀察《教室》的一個綜合性活動,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開發了課程資源,把教材中《教室》情景換成了《綠野仙蹤》的童話故事(邊講故事邊出示課件),并在聽完故事后讓學生說出故事中人物出場的先后順序。并小結象故事中人物的出場第1、2、3、4、這就是順序。又創設去女巫甘霖達的宮殿參觀這一情景,讓學生仔細的觀察和有條理的表達宮殿里物品擺放的位置。生匯報完,引出課題《位置與順序》
二、動手設計,發展思維。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無論是什么樣的解決問題策略的產生都必須以“觀察、思考、猜測、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維成份的活動、過程、為其載體。而積極引導學生動手實踐也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動手實踐決不等同于簡單的游戲活動,不是追求形式上的熱鬧,而是有明確目的的,富含思考性的數學活動。學生對解決問題的方式達成共識。此時的動手實踐目的明確,自然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思考著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斷提出新的想法,并通過動手實踐鞏固和應用學過的知識,體現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思想。
本課要讓學生在具體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相關的體驗,不能把它作為單純的知識來講授而是在己有的經驗基礎上讓學生復習運用知識。
當問題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結合時就能激發起他們探索與創造的興趣,我結合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欲強和本節課學習素材的特點,設置了做奧運會小小設計師這一活動,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情景在小組內討論,最后得出為奧運會設計廚房、臥室、金牌榜,和布置奧運會場等活動,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思考的快樂和解決挑戰性問題后的成就感,并拓展知識,指出如果在平面圖上確定方向的話,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與此同時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三、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鞏固所學的知識,深化學生的認識,并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教學的最后我放手讓學生觀察、發現、感受、運用數學知識。
小學數學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將教學活動置于具體的活動背景之中,為學生提供觀察、操作、實踐、探索的機會,用活教材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所以我在教學的第三個環節讓學生發現身邊的數學問題,并有條理的進行表達,從自己的五官到平常的穿衣戴帽,從家里的家用電器擺放到教室里的物品擺放,從上體育課時先邁左腿到班干部標志佩戴在左胳膊上等等一些生活常識。最后我抓學生返回校園這一契機,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隨口說出站隊前后莫擁擠,上下樓梯靠右行,過馬路時左右瞧,遇見紅燈停一停等日常交通規則讓學生明白位置與順序的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