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給孩子一方童話的樂園──《漢語拼音7 z c s》教學案例及反思
【教學隨感】
教學過程就是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不斷獲取反饋信息的動態過程。要使學生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學好漢語拼音,首先,要讓學生懷著濃厚的興趣和滿腔的熱情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其次,要讓學生主動動腦、動口、動手,主動獲取拼音知識與技能。我按照這一指導思想組織本節教學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感受著拼音學習的樂趣,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拼音兒歌,一個個有趣的拼音游戲,一則則精彩的童話……無不使孩子們對拼音學習興趣倍增。枯燥的拼音學習變得趣味化了。在創設富有情趣的教學方式中突出了漢語拼音的工具性、實用性的特點。從學生的學出發設計教學過程,通過多種多樣的游戲練習形式,使他們色彩斑斕的童話世界里玩中學、樂中獲,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與成功。同時尊重孩子,滿足兒童“說”的愿望,重視口語訓練,積累一定的詞語,使拼音教學不孤立成為單調的字母訓練。逐漸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教學點評】
1、創設愉快的童話氛圍,讓學生有“興”去學:
漢語拼音是學生入學階段學習語文的重要任務,學拼音,要操練,但不能按成人的想法去學與練。教師不能強迫學生適應自己,而應努力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原有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以使教學環節的設計更適應學生的需要,架起一座通向學生心理世界的橋梁。教師要有童心——想兒童之所想,愛兒童之所愛,說兒童之所說,做兒童之所做。孩子們的想象是豐富的,而每一個孩子的童年無不生活在色彩斑斕的童話世界里。對于抽象的拼音符號的吸引力遠不及“青蛙王子”來得精彩。為此,教師竭力創設富有童趣的童話氛圍,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孩子的注意,激化了兒童學習拼音的濃厚的興趣,從興趣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習拼音不再是一種“負擔”,感覺枯燥無味,而是化為一種樂趣,自覺自愿地進行學習。實際的教學是有力的說明,學生們在生動有趣的童話世界里,快樂地接納了拼音,并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然而這年齡段的學生注意保持的時間是比較短暫的,需要不斷地有新的刺激去強化。這些“新的刺激”只能來自于教學過程本身,如設計問題時,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并且根據不同的水平設有一定的梯度,步步爬高,使他們總有跳起來摘果子欲望。
2、營造積極的思維氛圍,讓學生會學:
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教學過程中,建立互助的師生關系,應注意避免只重視教師方面的活動,忽視學生方面的活動;單純地把掌握知識、獲得技能技巧作為教學目標,作為成功的教學評價標準,而忽視發展學生的認識這樣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教師對學生充滿信任,堅信他們的潛力,并嘗試走下講臺給學生當助手,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更加積極主動。例如,本課教學活動中,在處理整體認讀音節 zi 時,創設生動有趣的童話情景,引入了“一家人”的“家”概念,使學生自然地與已有知識點鏈接,發現問題并得出結論──“zi 也是整體認讀音節,是不能分開的一家人”。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氛圍中,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