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學實錄及評析
【導讀】
1、內容分析:
這是一首淺顯的兒童詩。通過兒童的視角寫出了農村新房很多,其中造得最漂亮的是小學校,說明當地人民對教育的重視,對少年兒童成長的關心。通過課文的學習,認識12個生字。會寫“了”等4個字。認識2個筆畫和2個偏旁。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體會到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和學校的巨大變化。
這首詩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疊詞和數字的運用,使詩句富有節奏感,詩歌押韻,富有韻律,讀起來瑯瑯上口。全詩共四句話。內容簡單通俗易懂。
2、設計思路:
本課教材圖文并茂,詩句內容簡單,詩歌的形式適合瑯瑯上口的朗讀,因此本課教學將觀察表達,趣味識字,多形式分層次朗讀等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課堂上的說一說、畫一畫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時在挖掘學生對課文內容感悟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以及為建設祖國美化家鄉而努力學習的愿望。
3、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字詞卡片、舒緩的音樂。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了、子、門、月”4個字。認識2個筆畫和2個偏旁。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到改革開放以來,農村變化很大,農民蓋了許多新房,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學堂。
〖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
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水平較低。因此,整節課的教學始終堅持從“興趣”出發,從引導觀察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讀書欲望。小學生對教師有一種近似崇拜的感覺,因為老師深受他們的喜愛,孩子們對于老師的生活有一種非常想了解的愿望。因此,本課用老師帶孩子們游覽自己的家鄉的方式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創設帶學生去旅游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從形象感知入手,激發學生的興趣。
2、自主讀文:
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適的。每一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你身上最有效的識字方法,換到別人身上也許會讓人一片迷茫。因此,教學中不管是識字還是讀文,新課改以來,語文教學改革非常重視學生對學習材料的個性化解讀,即:“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也是語文學習本身的規律所在。因此教學中不管是識字還是讀文,應注意尊重學生個性化方法和體驗,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讓他們大膽選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去學習。這也是使學生真正獲得課堂自主權的有效措施。當孩子們的思維不再受限制時,靈感常常瞬間閃現,常常會有意外的收獲。因為學生的思維不再受到固定的模式的限制,創新精神得以充分展現,一個個課前無法預設的理解會在學生的讀文匯報中展現出來,使課堂教學變成了個性張揚的場所。
3、朗讀感悟:
農村的變化是巨大的,這巨大的變化來自黨的關懷,而黨對兒童的關懷的一個有力見證就是修建了很多嶄新、漂亮又有實用價值的教學樓。由于兒童的年齡小,經驗少,有很多事還不能從簡單的語言表述上理解。如何把這種關懷用朗讀感悟展示出來呢?這就需要憑借想象來實現。于是,充分利用教學掛圖和相關資料積極地創設學文情境,展示過去孩子們或是在低矮陳舊的茅草房里,或是在燈光昏暗的破屋子里,甚至是在荒郊野外,在凜冽的寒風里埋頭苦讀的情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與對比,體會新社會黨對教育的重視,對兒童的關心。從感觀的接觸到感性的解理,同時引導學生反復地讀,忘情地讀,帶上表情加上動作讀。邊讀邊想邊體味。讓學生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領悟,在領悟中實踐。因而,每當指名讀、小組讀或全班讀、賽讀時,都能達到“情動而辭發”的效果。這樣設計使課文的主題得以突顯,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這樣有效地開發課程資源,極大地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豐富了教學內容,收到了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