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爺爺植樹》教學雜談
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學生的時空距離有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一定的偏差。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鄧小平爺爺植樹》時,可以組織學生去閱讀一些有關鄧小平的書籍,自己動手參加植樹活動,這樣不僅使學生全面了解了植樹的過程,深刻理解鄧小平爺爺植樹的意義,而且也充實了學生的生活,學生也興趣盎然。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北門口小學 王艷芳】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學·借助多媒體激發興趣〗
課堂上,我們借助多媒體等電教手段,讓學生形象的感知語言文字所反映的活生生的事物,引導學生欣賞絢麗多彩的景物,體驗感人場面的扣人心弦,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學生的情緒得到感染,激qing奔放。
如在學習《鄧小平爺爺植樹》一文時,我首先為同學們播放大家都熟悉的歌曲“ 春天的故事”,在優美的旋律中,同學們的情被激發出來,這時我適時問大家:“ 你們知道這首歌中唱到的老人是誰嗎?”同學們爭先恐后的回答說出了人物的名字。為了進一步了解課文的內涵,我接著為同學們播放關于鄧爺爺的錄象資料,在這樣的氛圍里同學們心靈的大門被輕輕開啟。這時我再通過聲情并茂地示范朗讀,很快把學生帶進課文,“我們能清晰的感受到,鄧小平爺爺用行動實踐著他的話。你看,81歲高齡的他,額頭已經布滿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選了一棵茁壯的柏樹苗,小心的移入樹坑,又揮鍬填了幾鍬土……”那分認真,那分執著,已經深深打動了孩子們的心靈,對他不由得肅然起敬,情感由此而生。
【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恩江小學 陳榮華】
〖創設情境,以范讀培養學生初步的語感〗
語感是一種包括感知、思維、聯想、想象等在內的語言綜合能力。直覺性是它的最基本特征。
低年級學生要培養語感,僅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往往是很抽象的,只有創設情境,展開聯想、想象,并聯系生活實際,才能深刻領會其內涵,體驗其情味,形成豐富的語感。
例:一棵綠油油的小柏樹栽好了,就像戰士一樣筆直地站在那里。(人教版第二冊《鄧小平爺爺植樹》),當讀到這里時,我創設情境說:瞧!一位戰士站在那兒放哨,你看他站得多直呀!學生們順著我的手勢望去,一雙雙小眼睛里閃著興奮的光,仿佛真的看到了一位戰士筆直地站在那兒。如此,學生們的情緒被調動起來了,非常自然地就達到了朗讀的效果。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柴橋鎮后所小學 顧飛云】
〖物我合一的人文教學〗
物我合一指通過擬人化的手法,讓文章中出現的物體成為學生本人,開口說話、交流,賦予物體于情感、態度、思想,從而激發學生參與興趣,提高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促進情感價值觀的體驗內化。
學習《鄧小平爺爺植樹》一文時,讓學生把自己當成鄧小平爺爺種的那棵柏樹,對當年種植情景進行介紹。同學們興趣盎然,課堂一下子成了大家自由發揮的歡樂天地。這樣的教學從以內容為核心的問答轉化為以交際表達為核心的語言實踐活動,指向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