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園地一》教學雜談
【浙江省嘉興市行知小學 黃周琴】
教材中編排的口語交際訓練的內(nèi)容貼近學生生活,能讓學生有話愿說,有話可說。教學中在充分利用這些內(nèi)容進行有效訓練的同時,還要注意充實教材內(nèi)容,創(chuàng)設情境,拓展延伸,巧妙地引導學生全身心地融入角色體驗中,開展口語交際活動。
如:在上一年級下冊口語交際《春天在哪里》時,我們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去看看春天的花草樹木、湖光山色,在大自然中找春天;讓學生動口唱一唱喜歡的歌曲《嘀哩、嘀哩》,在歌曲中找春天;用耳聽一聽《春之聲》,在音樂中找春天;還可以讀讀春天的詩,在詩中找春天;動手畫一畫多姿多彩的春天圖畫,用畫筆繪春天。豐富的口語交際情境,調(diào)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愉悅情感,學生情緒高漲,樂于表達。
【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安小學 勵 萍】
加德納的多元智慧論認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智力之間的不同組合表現(xiàn)出個體的智力差異,這證明了學生的差異性,因此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差異性,并在教育教學中成分的利用這些差異,讓他們揚長避短,取長補短。
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口語交際課的內(nèi)容是“春天在哪里”。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體驗春天的美好,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差異,筆者在課前布置了以下的學習任務:“小文學家:找一找描寫春天的文章、故事或成語,美美地讀一讀;小畫家:用畫筆畫一畫美麗的春天;小歌唱家:用動聽的歌聲唱一唱春天的歌。”
【北京市大興區(qū)龐各莊鎮(zhèn)第二中心小學 付春萍】
〖把握好語文活動的“度”〗
《語文課程標準》在綜合性學習中指出:語文教學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提倡跨領域?qū)W習,與其他課程相結(jié)合。但語文課堂教學要注重實效,不能上成“僅供參觀”的“花拳繡腿”。
有一次,我聽了一節(jié)口語交際課《找春天》,教師先啟發(fā)學生說說春天來了室內(nèi)外的變化,接著聽音樂《春天在哪里》,讓學生感受春天,然后,各小組發(fā)一張大白紙,讓學生合作畫春天,畫畫占了近30分鐘。畫完了畫,各小組展示圖畫并介紹自己在哪里找到了春天,最后學生表演唱《春天在哪里》。整個一堂課可以說設計得有聲有色,有課改理念。但是我認為這堂課沒有突出口語交際的特點,本節(jié)課本應以“說春天”為主,實際卻變成了“畫春天”為主。一節(jié)課,倘若一味的追求“活動出新”,反而忽視了教學這一根本目的,那就是實實在在的舍本逐末之舉了。因此教師應把握好語文活動的“度”。針對這節(jié)口語交際課,我覺得教師可以事先布置學生在家中畫好春天的美景,或者找一些有關春天的圖片、詩歌、散文,上課時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互說,再找代表在班上交流,這樣就能節(jié)省大量畫畫時間,讓學生多說,達到口語交際的目的。
【黑龍江省阿城市平山中心校 隋曉鳳】
低年級學生的學習情緒在很大程度上受“興趣”的影響。好的情境能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過來。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可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和課程內(nèi)容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說的興趣,使學生敢說,愛說,樂說。
如在教學《春天在哪里》時,結(jié)合學生的特點設計了這樣的情境:“說春天”。讓一名學生戴著頭飾扮演春姑娘,微笑著對同學們說:“大家好,我是春姑娘,聽說你們很喜歡我,能不能講一講和我有關的故事,背一背和我有關的古詩、課文呢?”學生們紛紛表示知道的故事、古詩。于是我說:“老師有一個好辦法,找你的好朋友互相說一說、背一背”。像這樣學生自然而然有了交際的興趣。同時,在平時的教學中,經(jīng)常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讓學生開口,如開展故事比賽,講聽到的,看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