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教學反思
所見教學反思
對于一年級的孩子而言,他們最喜歡的就是故事性強、有情節的內容。古詩的學習一般難以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而這首古詩恰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是故事,也是古詩。我利用這個關系,引導學生快樂的學習。小孩子天真活潑,好奇心強,愛動腦筋,因此,設計了好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注重喚醒孩子的生活體驗,都是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如:開始時牧童的心情如何?她捕捉時的表情會是怎么樣?他能捉到禪嗎?讓他們從牧童身上發現自己身上的活潑機靈的影子,從自己深受牧童機智可愛的形象。
《所見》教學反思
在備《所見》一課時,我在最后設計了“續編故事”這一環節。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呢?在思考了一番后,我決定在上課伊始就創設一個講故事的氛圍,讓學生覺得學古詩是很有趣的事。首先,我說:“同學們,老師知道你們十分愛聽故事,所以今天這節課上,我們就來講故事、聽故事,大家喜歡嗎?”學生齊答:“喜歡!”
接著,我出示教學課件,請學生仔細觀察后編故事。我是這樣啟發的:“同學們,這是一幅畫,這幅畫畫了一個故事,你們能講講嗎?請仔細看這幅畫,把這幅畫所畫的故事講出來。這是大家的強項,相信大家一定能講好的,我就等著聽故事啦!”于是學生開始自己練習講。幾分鐘后,大部分學生舉起了手,我請了兩個人來講。這兩個人既把畫面上的情景全講了出來,而且還十分流利,這是我沒有料到的,也許是我的啟發起了作用。在表揚了一番后,學生想講的興致更濃了。緊接著,我引出了作者和詩題,我是這樣說的:“清代有一位詩人叫‘袁枚’,他來到鄉間,正好看到了這一幕,就用詩把它記錄了下來,題目叫《所見》。”我就介紹了詩人,開始學詩。由于有了前面的鋪墊,我就放手讓學生兩人小組自學,效果很好,學生對詩句理解得很到位。
最后,我讓學生續編故事:“這個有趣的故事我們通過看圖和讀詩已經弄明白了,可故事似乎還沒有講完,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呢?你能發揮合理的想象,編下去嗎?”學生開始輕輕地說,漸漸地聲音大起來了,我知道學生已經進入了情景。不一會兒,有學生躍躍欲試了。我等幾乎沒有聲音后請了五個學生講,有的說蟬被牛的叫聲驚跑了;有的說牧童很聰明,回家拿工具把蟬捉住了;有的說牧童很性急,徒手去捉蟬,結果嚇跑了蟬;有的說蟬被牧童捉住后又放了。說得頭頭是道,條理清楚。我不禁感嘆:學生的想象力需要教師去激發、培養。我還追問學生:“那你希望看到什么結果呢?為什么?”大部分學生都說蟬逃走了,因為他們不想看到蟬被人捉住后的可憐樣,希望人和動物和諧相處。多么好的理由啊!我想:這教書又育人的目的應該達到了
《所見》教學反思
這首詩非常的富有情趣,那個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當他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時候,是那樣自在神氣!當他想著捉蟬的時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么專注啊!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可牧童的生活隔學生遠,當然的情境也難能把握,如何在教學中幫助學生領悟到這種情趣呢?我從以下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