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學生走進新課程──《畫家鄉》教學片段及反思
生:(站起來)我笑他讀錯了,那個地方不應該這樣讀的。
師:那你能不能也來讀一讀呢,爭取讀得比他還好,行嗎?
(那位女生就起勁地讀了起來,的確讀得很不錯。)
師:假如你就是濤濤,你會怎么樣來介紹你的家鄉?除了書上寫的,圖上看到的,你還可以加上想象的內容。
(指名讓學生介紹)
【課后反思】
新課程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大家雖然都在實踐,也都處于與學生同樣的起跑線上,但我們畢竟是教育者,有的東西還要老師們的不斷引導,領著我們的孩子也走進新課程。
一、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是母語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如何讓我們的課堂與學生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就顯得特別重要,我在平時的課上也是經常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知識、認識生字,讓我們的課能與生活接軌,這也是對我們課堂的最好延伸。在我的這堂課上,也是在學生學習生字以前,讓他們先說說“這里有你以前認識的字嗎?你是怎樣認識的?”目的是想激起學生生活的火花,說說在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過,讓學字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系,而且也鼓勵了像這樣的學字方法及途徑。這對學生學習語文是十分有利的,特別是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就顯得特別得重要。
在教材的處理上,我也注意與學生們的實際相聯系,使我的課能“立足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比如在學習濤濤的家鄉后,我讓學生以濤濤的身份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家鄉,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對文本進一步地延伸,學生可以自己加減內容,除了書上的,還可以是圖上看到的或自己想象到的。這樣也能拓寬學生的說話空間,同時使課堂顯得更加豐滿。
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親密伙伴
新課程理論提倡教師的角色的轉位,觀念的轉變。需要教師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做學生的學習伙伴,在教學中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所以在我的課上,往往會聽到這樣的問題:“你讀懂了什么?你從圖上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發現?你知道了什么?”。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答案,自主地探究。比如在學習濤濤的家鄉這一段時,我只是問:你讀了課文,讀懂了什么?沒有做過多的提示。這樣,我就留給學生很大的思考空間,學生擁有主要的發言權,老師這時已不再是領導者,而成了學生們的學習伙伴。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能真正的體現,學生的學習也才是自主的、探究的。
三、改變評價方式,努力使每一個學生參與學習評價
傳統的教學中往往以教師的評價為主,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根本沒有發言的機會。這種評價,使學生在性格和情感受到壓抑,難以形成開朗活潑的性格,不易形成創造性人格,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視野的拓寬。而現在的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評價與自我評價,提倡讓學生自己來參與評價。在我的這堂課上,有位小男孩在讀課文后,我問他:“你認為你讀得怎么樣?”那位學生也很老實,搖搖頭說:“不好。”還讓他請一位自己認為讀課文不錯的學生來朗讀。恰恰這位被請的學生有個地方讀錯了,好些同學都在笑他。那位同學臉都紅了。這時我隨機應變,馬上抓住一位笑得最大聲的女孩子,故做糊涂地問:“你為什么笑啊?”她說: “他哪個地方讀得不好。”我馬上有追問:“那你能讀好嗎?”使得剛剛的笑聲,變成了一陣學生對學生的朗讀評價聲,我覺得我能抓住這點細微的東西,讓它碰發出智慧的火花,還是值得探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