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3教學設計及反思
又:“門口有個小娃娃,見到客人就問好。”
石:“石字別把撇出頭,撇一出頭就成右。”
3、“竹”和“筆”:
我有意識地將這兩個字放在一起教。先教“竹”,學生很快就會了。我緊接著說:“竹子的用處可大了,夏天,我們睡的涼席很多就是竹子編的,我們的筷子,很多也是竹子制成的——”話音未落,王偉航舉手了:“老師,我知道,毛筆也是竹子做的。”我故做驚奇:“你怎么知道?”他更得意了:“它上面是竹子做的,下面是毛,所以就叫毛筆。”我糾正:“應該說是筆桿是竹子做的,底下用羊毛或狼毛制成。”說著,我拿出一根毛筆給他們看。
等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過來時,我又對他們說:“聰明的古人根據毛筆的樣子,造出了‘筆’字。上面是竹,下面是毛——” 說著,就在竹字的底下加了個毛字。孩子們一看,有意見了:“這個字太長了!難看!”正中下懷!“對,古人也這么想,所以,你看,他們給竹字變一變(在黑板上將竹字變為竹字頭)”
學生一看,歡呼:“竹字頭!”“竹字和竹字頭有什么不一樣?”“豎變成點了,豎鉤也變成點了!”
“來,我們一起在田字格內把它寫漂亮!”小指頭齊刷刷地伸了出來,跟著我,認認真真地寫了起來。
教學設想:
一、“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識字課應以識字教學為重點。本課既是介紹漢字起源的識字課文,在教學中就要“提醒學生注意字、詞、文之間的聯系,把觀察每一個漢字的演變過程和結果,與隨后出現的詞語以及歌謠聯系起來,把看圖到識字、識詞,到歌謠連為一體。具體地說,就是要以識字為切人口,以識詞為中介,最后再以誦讀歌謠來鞏固、加深識字、識詞的成果。既注意字詞的表象聯系,又注意每一個詞語與歌謠相關語句的內在聯系。”(高林生語)
運用到自己的實際教學當中,怎么操作呢?我想如果有多媒體展示,那效果當然好。可是受教學條件的限制,就以板畫來展示這幾個漢字的演變過程。其中,詳細描述“舟”、“燕”,加深學生的印象;還要注意將“川”的象形與“水”比較,讓孩子思維明晰。緊接著認讀由字組成的詞。有實物對照,相信孩子們理解上不會有太大困難。然后再通過對下面的那首歌謠的誦讀,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一步辨認前面已經學過的字和詞,以達到鞏固認讀成果和深化理解的目的。
二、“先自學而后教”、“專教那些學生不會和相對薄弱”
孩子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已經有了初步的識字能力。要給他們機會表現,使他們樂于識字。在學寫本課的生字時,不平均用力,先讓孩子說說已經會寫哪些字了,用什么辦法來記住這些字。就我自己的班級,大部分孩子已經會寫“什”和“問”了,像“石”“川”,孩子們通過觀察,應該不在話下。接著讓孩子們看筆畫表,將本課生字的筆畫逐一記住。
我認為應集中力量攻難字:“燕”和“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