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小公雞
教材說明:
是新世紀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小學語文第二冊第十六單元“快樂”的第二篇主體課文。本單元以“快樂”為主題,編選了兩篇主體課文和一篇自讀課文。安排了識字、寫字、抄寫音節、詞語積累、搭配及聽故事、講故事等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能力的練習。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可以感悟到快樂的含義:獨自一人是一種快樂,與他人相處也是一種快樂,學會為別人付出更是一種快樂;游戲快樂,學習也快樂。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根據教材特點和本班學生特點設計教學如下:
知識目標:
學習本課的生字、詞語、句子。
理解快樂的含義。
學習朗讀課文,指導讀好對話。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朗讀、理解、感悟能力。
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助人為樂的優秀品質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本課的生字、詞語,進行說話練習。
理解快樂的含義。
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準備:
錄音帶、掛圖、字卡、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今天咱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新課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師問:“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課文為什么叫“?”
我想知道小公雞是怎樣快樂的?
師: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會明白的。
二、讀課文
1、試著讀課文,
想一想,自己讀書遇到不認識的字怎么辦?
生:看拼音,查生字表,問同學,猜一猜……
請小朋友拿起筆,自己試著讀課文,把不認識的字劃出來,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
2、老師范讀課文,請同學們聽清生字的讀音。
3、請小朋友再讀課文,數一數這篇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并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
4、一段一段地接讀課文,誰愿意讀自己站起來讀。
三、理解課文
1、學習第一段
指導讀第一段,要求其他同學注意聽,這一段告訴了我們什么?生答(略)板書“苦惱”,并與“快樂”對比,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惱—快”這兩個字有相同的部分嗎?
生:這兩個字都是“豎心旁”,表示這兩個字的意思都跟“心”有關。
師:“快樂”表示什么心情?(高興)“苦惱”表示什么心情?(不高興,傷心。)這是一對什么詞?(反義詞)
教師點撥:善于及時地將新、舊知識進行聯系和比較,是學習的好方法。
2、合作學習2、3、4段:
師:小公雞為了擺脫苦惱,得到快樂,她作了一次誠心誠意的采訪,他分別采訪了誰?
生:老牛、青蛙、蜜蜂。
老師在黑板上貼圖片
(1)課文的那幾個自然段寫的小公雞采訪她們的內容?(2、3、4)小組合作學習,自選一段,進行學習。
(2)從小公雞的問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學生結合課文談自己的認識:小公雞有禮貌。
(3)小組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師點撥:如果課文中出現的角色多,小組內人少怎么辦?生:一人讀兩個角色。
(4)小組讀書匯報。
(5)隨文識字:
屏幕出示2、3、4段課文內容,生字顯示醒目的顏色,請同學們認讀:田野、幫助、耕種、哥哥、莊稼、花叢、蜜蜂、姐姐。
3、自主學習5、6段
師:小公雞回到家繼續與爸爸討論,爸爸怎么說的?
(1)請同學們自己讀5、6段課文。
屏幕出示爸爸的話:幫助別人,你就會得到快樂。齊讀。
談一談,在生活當中我們是怎樣做的?
生:奶奶病了,我給奶奶喂飯,我就很快樂。
小同學摔倒了,我扶起他來,我就很快樂。
上課了,同學沒有鉛筆,我給他一支,我就很快樂
……
老師小結:把幫助別人看作自己的快樂,就叫助人為樂。
板書:助人為樂
老師小結: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是新世紀的少年,有責任把它發揚光大,讓世界上所有需要幫助的人,都得到你的關心。就像歌中唱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那時候我們就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2)探究學習
老師:自己發現問題說明你會讀書,請你再讀這兩段課文,看能發現什么問題。
學生:自讀、質疑。
1、為什么老牛爺爺、青蛙哥哥、蜜蜂姐姐說的不一樣呢?
2、為什么爸爸說幫助別人你就會得到快樂?
學生討論解決。
4、學習第七段
老師:幫助別人要干自己所能及的事,小公雞怎樣做的?齊讀最后一段。
板書:報時(學習“報”)
小結:小公雞還苦惱嗎?(照應開頭、擦去“苦惱”一詞)現在它成了一只。
四、讀全文,快樂共享。
五、擴展學習
讀書要有自己的體會,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認為它是一只什么樣的小公雞?屏幕出示“——的小公雞”。
生答:可愛的小公雞。
有禮貌的小公雞。
助人為樂的小公雞。
……
六、課外延伸
師: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記下來,也是一種很快樂的事情,屏幕出現“我——,很快樂。”下節課我們交流。
第二課時
(苦惱)——
公雞 報時 -|助
老牛 耕田地 |人
青蛙 捉害蟲 |為
蜜蜂 傳花粉 -|樂
評析: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為學生創造寬松、愉悅的環境,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這節課成功的先決;超越課堂,滲透學法,給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為學生的階段學習甚至終身學習打基礎,是這節課最大的特色。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愿我們每一位教師的每一節課都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授人以漁 終生共享
廣東省廣饒縣第一實驗小學 燕麗華
各位專家老師:
大家好!
試用新教材兩學期以來,最大的感受就是孩子學會了學習。
一、生字教學安排科學合理
根據課標要求,小學階段劃分為三個年齡,我們把1~2年級作為識字寫字階段,重點培養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我們說漢字表面看起來復雜、繁多,但漢字有自己的獨特性:構成漢字的基本材料只有24個基本筆畫和這些筆畫構成的約400個獨體字;以及100多個偏旁部首和由偏旁部首和獨體字組成的一個個會體字,構成了漢字豐富的系統。新教材在安排生字教學時,尊以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規律,尊從先橫后豎、先撇后捺的規律,在一冊的開始安排了(一 丨 丿 丶)22個筆畫,基本攻下了獨體字的學習。所以,以后無論孩子遇到什么樣的獨體字都會按照數筆畫的方法輕松學會。另外,一冊還涉及到了22個偏旁,二冊累計學習常用偏旁30個,這就為孩子學習合體字打下了基礎。所以,現在我們學習字時孩子就像搭積木一樣,輕松有趣。
二、兒歌、韻文的安排,詩化了孩子的眼睛和心靈
新教材加大了兒歌韻文的筆重,如一冊主體課文33篇、現代兒歌17篇、淺近古詩4篇,二冊主體課文33篇、童詩童謠11首、古詩文8篇。實踐證明,大量詩歌韻文的熏陶,很上口的節奏感的語感積累,極富語文韻味的語言啟迪,對孩子語言素養的形成有極大的作用。在教學中我們深刻感受到,當孩子讀完一首詩或者看一件事時就會嘗試著用如詩如歌的語言表達出來:
如二冊孩子們讀了《水鄉歌》之后,老師問:我們家鄉什么多?
家鄉什么多
樓多
東一座、西一座
東西南北千萬座
座座高樓入云朵。
家鄉什么多
車多
千輛車、萬輛車
馬路上跑的全是車
走路就可把車坐。
家鄉什么多
燈多
千盞燈、萬盞燈
鄉村城里都是燈
一閃一閃放光明。
家鄉什么多
人多
樹多
花多
……
孩子們還經常“老師,我又寫了一首兒歌”常常遞給我一張紙條,一二句話豎著排列,雖然孩子的語言是稚拙的,但她們心里已有了詩的種子。可以說大量兒歌韻文的學習給孩子插上了詩歌的翅膀,詩化了孩子的眼睛和心靈,詩化了孩子眼中的生活和心中的想象,對孩子語言素養的形成有立竿見景的效果。
三、大量的發散思維的訓練,給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新教材中,無論是主體課文還是語文天地中都精心設計了大量的發散思維的訓練,如主體課文中的思考題,語文天地中的根據材料續編短文,為學生的想象創造了廣闊的空間:
二冊《春天的手》春天到了,你身邊發生了什么變化,孩子們的心繽紛著:
春天的手拿著鑰匙,把小河的冰門打開了,小河唱起了快樂的歌。
春天的手拿著彩筆,把高山和田野染成了綠色。
春天的手提著花籃,把動物的夢都裝起來,冬眠的動物都醒了。
二冊《誰來了》讀編,經過老師的啟發引導,孩子們思路開闊、想象活躍:
如:大樹病了,啄木鳥來了,這里敲敲那里敲敲,提出好幾條蟲子,大樹笑了。
樹葉落了,掉在地上,風兒來了,呼……把葉子全收走了。
禾苗渴了,低著頭,農民伯伯來了,用他粗壯的手給禾苗帶來了甘甜的水,嘩……禾苗笑了。
字寶寶病了,橡皮來了,輕輕一擦,咳,字寶寶又健康了。
(孩子們密切關注自己的世界)
地板臟了……
小椅子壞了……
從孩子稚拙的發言中,智慧的火花,想象的飛揚,文采的生動已隱約可見。
四、大量語文實踐活動的安排,加強了各學科之間的聯系,指導孩子在實踐中學習
新教材順應小學生的思維規律和認知特點,安排了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如教材中大量的做一做《烏鴉喝水》讓學生親手做實驗,做太陽鐘畫一畫《想飛的烏龜》、二冊《大熊貓》、畫《自己的家園》,唱一唱《14單元勞動,小小的我、春天在哪里、唱勞動最光榮》,猜一猜《太陽》猜銀河,演一演《表演想飛的烏龜》,聽一聽,如聽《賣火柴的小女孩》,編一編《續編短文》,剪一剪《冬天》剪雪花,找一找《搜集卡片》,剪沒用的報紙認字……這些活動的安排,緊扣語文的聽、說、讀、寫的任務,體現了課標提出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口語交際能力”這些活動促進了孩子語文學習能力的形成。如:有一天,一個小朋友問我:“老師,我們學“動物”時,你讓我們搜集關于動物的知識;學習“車的世界”時你讓我們搜集車的資料;那我們快要學《11、星空》了,你是不是又要我們搜集關于星空的知識。——看,我已準備好了。”他興奮舉起一本關于“太空知識”書!——體現了課標中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實踐了“對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鮮活、深刻、豐富的知識。”所以我們不由得感嘆:授人以漁,強于授人以魚。
五、金鑰匙(學習習慣、方法策略)的安排,給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成長提供了一片共同的天地
新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金鑰匙系列,從學習習慣、方法策略上對學生進行指導。如一冊“我家有個好習慣,晚上爸爸、媽媽常為我念故事書,現在我認識一些字了自己也跟著讀。”寫字不能看一筆寫一筆,要先把每筆看清楚,再完整地寫出來。二冊中“朗讀詩歌時,我按自己的想象加上了一些動作,大家都夸我朗誦得好”。……這些不僅給孩子以學習的方法的指導,也給老師教學以方法的指導,給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成長提供了一片共同的天地。
六、日積月累(相關成語、對子、諺語典故)
這一系列豐富了孩子的閱讀量,開擴了孩子的視野,如二冊對聯,看日歷;一冊九九歌;二冊諺語;一冊關于太陽月亮的笑話等,這一版塊告訴孩子:語文是無處不在的,生活中處處充滿語文。
總之,新教材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更加注重興趣和方法的滲透,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更加關注學生的終生發展。愿我們共同探索,開拓進取。
教材的不足:
總的看來,一冊給我們的感覺是教舊教材易;二冊教舊教材難;一冊、二冊之間的跨度較大,(一冊不談)二冊課文長、閱讀量大、認字量大,部分學生學起來有困難。
①選編課文不是很適應一年級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如主體課文《春天的手》(深)、《插秧》(局限性強,北方的孩子沒有經驗,對教材沒有發散興趣。)、《老樹的故事》(深)學生思路不開闊、《一粒種子》(閱讀有困難)、《珍貴的紀念》(難)、《拔苗助長》(難理解寓意)、《丁丁和牽牛花》(生硬不美),自讀課文《野鴨回家》(太難)。《雨鈴鐺》(雨聲難以捕捉。可以再換一篇寫雨的文章。)一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給他以一些抽象的、深奧的、是難以接受的,所以我認為不管這篇文章提供的是多么規范、優美的語言,首先應是兒童化的,才可取。
②設計的練習題難度大。
p3如仿照例子說一說:倒裝句練習,這個——,我覺得;
p5再編元宵謎語(已經窮盡);
p17本文到申義面什么聲音
p24外面什么樣兒?——(孩子無從談起)。
p38找近義詞。
③有的問題設計不科學。
P9《水鄉歌》:我國什么地方水鄉多?換成:你的家鄉什么多?就活了;
P11畫畫你家周圍的樣子,并向同學介紹,學生思路局限住了,換成畫一畫你的家鄉;
P5讀編湯圓的謎語,給學生一個思路,換再編謎語,擴大范圍。
P2《看花燈》課后思考題:你還見過什么花燈?換成:你想設計什么花燈,給孩子以創新發展的空間。
④語文主體課文脫離拼音太早。因為孩子的記憶品質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可能不通過拼音、聽讀識字效果好,也有的就要靠拼音這個拐棍不斷地鞏固才能認識。所以現在的班里有兩級分化的現象。
以上是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的幾點,請批評請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