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不在家》口語交際課案例
(三)結果(略)
三、課后反思
(一)創設情境,提供材料。
低年級學生的語言思維尚處在形象語言為主的時期,對于許多抽象的意思比較難于表達,哪怕事情是生活中已經經歷過的。這就需要我們以鮮明的形象來引導。因此,在教學過程的第(一)板塊中,我將主人公形象設計成學生喜愛的小雞,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了打開學生的話匣子,我出示了“野貓敲門”這個故事性場景,使學生從圖片中獲得語言形象,從而學會正確的口語表達方式。同時,一開始就直奔重點,讓學生將陌生人來了不開門牢記心中。同樣,在第(二)板塊中,讓小朋友們根據自己的喜好,“說說一個人在家時,可能會發生什么事?選擇你喜歡的一件事同桌對話”,這其實是在為學生提供生活中的材料,拓展思維空間。在師生對話的過程中,還隨機穿插了親友來訪和修理工上門等生活事例。
(二)激發興趣,快樂交際。
新課標中多處提到使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進行敘述、表達等,對于口語交際,又提到了“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意見(新課標第一階段口語交際要求)”。因此,這一節課,我在說話內容、指導方式等方面,都將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作為重點來考慮。如童話情境中的小雞、貓等形象設計,注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生活情境中,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件事”來說話;而師生互相表演的內容,更是借助于老師語言的幽默,多次讓學生開心得哈哈大笑。在讓學生進行討論時,總是說“你認為做得對嗎?為什么?”,讓學生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不給以框框的限制,這使學生能從自己感興趣的角度出發進行評論,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交際中去,體驗到輕松和愉快,達到快樂交際的目的。
(三)形成雙向互動的交際方式,實踐量大、面廣。
這一點設計理念,是和傳統教材中的聽說訓練最大的區別,是口語交際的一個顯著特征。口語交際是人與人之間往來交流的結果,是待人處事的活動,必須要有交際對象,構成交際關系,形成雙向互動的交際方式才能進行。這節口語交際課,無論是在第(一)板塊的創設童話情境,還是在第(二)板塊融入生活情境,大都采用師生對話表演、生生之間對話表演的方式來進行,構成了交際關系,模擬生活實際雙向互動地進行訓練,體現了口語交際的特點,切實鍛煉和發展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另外,在課堂上,安排了大量的時間讓全班學生參與說話,如在對話表演前,總是用學生討論、同桌排練口語情境等方式,調動每一個學生的交際需要,形成人人參與的局面,一堂課中進行了“陌生人來了、接電話、老師家訪”等等一個人在家時可能發生的多種生活場景的口語交際,達到了量大、面廣的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