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冊《認一認2》教學設計及評課
第一:在平時的上課過程中,要讓學生養成一些好的習慣。例如:拿書的習慣,慢慢滲透讀書不指讀的習慣。
第二:讓學生展開想象、拓展學生的思維,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例如:你吃過哪些魚?你見過哪些蟲?
第三:讓學生進行小組學習,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教研室方淑娟老師說:
1.這堂課,教師不僅關注“知識和技能”的獲得,還關注“過程和方法”的習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如:老師把字卡“鹿”貼在圖片鹿的下方,學生由于“前期經驗”情不自禁地讀lù,老師及時追問,你是怎么會讀這個“鹿”的?
生1答:我是看圖知道的;生2答:我看的是拼音,我會拼l-ù-ùl訌。.這一過程有利于學生將聲音、圖像、語義、符號巧妙地整合為一體,同時學生體驗了借助看圖、拼音認讀漢字的過程,在“拐棍”的作用下,又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2.我覺得,課堂教學的新“三為主”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索為主線。探索為主線是否可以這樣體現: “認一認”屬于識字教學,字的音、形、義是重點,形是難點。“認一認”字形的識記只要求從整體上認讀,而不必進行字形的分析。但當學生在整體認讀中混淆了魚 ——龜、貝——見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探索文字本身的規律。如:魚——龜的區別。老師畫“龜”的簡筆畫讓小朋友嘗試著“變、變、變”,把圖變成字,從而加深對字形的整體識記。如:貝——見的區別,當學生把“貝”讀成“見”時,老師可以從學生的語言“貝殼吐珍珠”中得到啟示,把“貝”的一點美化成一顆珍珠,這樣抓住了兩個字的區別要點。同理,在識記“羊”時,讓學生演一演,突出羊的兩個角,這樣學生看到“羊”也就很快地能從8個生字中辨認出“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