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第四冊全冊教案
5聽中唱。
由學生跟隨錄音范唱進行學唱,并學習用廣東客家方言演唱,讓學生從客家方言語調中感受廣東民歌風格。
6唱中動。
啟發學生進行有創意地表演。如:讓學生拿著芭蕉葉,分小組表演小短劇或舞蹈。表演時一部分同學唱,一部分表演,一部分同學選擇樂器制造刮風下雨時的聲響場景。
7感受音高。
熟唱歌曲后。請同學看看歌曲《落水天》是由哪幾個音編成的,并打出手號。
課后反思:
第三課時 聽賞《廣東獅子鑼鼓》
教學過程:
1看看。
播放“鑼鼓鈸”打擊樂器發出的節奏音響,引導學生看課件。熟讀鑼鼓經。
2想想。
請學生說一說,在什么日子里能聽到鑼鼓聲和看到舞獅子?請學生表演一下印象中的舞獅子動作。
3做做。
請全班同學進行現場布置,來做個迎國慶的舞獅子活動。
4玩玩。
播放《廣東獅子鑼鼓》,請學生輪流表演。
5敲敲。
同學們在讀讀想想玩玩中對音樂越加熟悉后,教師可請坐在臺下的學生邊聽音樂,邊敲鑼鼓。并鼓勵學生用手中的鑼鼓即興創造鼓點敲擊。
課后反思:
第3課《神奇的do mi sol》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不同活動,游戲中感受和體驗三個音的音高。
2、通過學唱歌曲,復習鞏固“湖”三個音的音高,并參與歌舞表演。
3、能用“大”三個音隨意地組合成自己的歌。
二、分析教材內容:
本課的《小鈴鐺》,《瑤家兒童愛唱歌》和《快樂的啰嗦》前半部分是由“打氣”三個音組成。歌曲中節拍和音型組合的變化給三個音賦予了音樂風格和表現力,有利于幫助學生感受和鞏固三個音的音高概念,也為本課的教學提供了很大的活動空間。
第一課時:學唱《瑤家兒童愛唱歌》
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
教師穿上瑤族服裝邊唱邊跳,帶領學生走進瑤寨。
2節奏語言引入。
教師請學生用這樣的步伐跟教師去瑤寨。
x x
小朋 友 嘍族
x x
去瑤 寨 嘍
3看。
播放多媒體課件《瑤家兒童愛唱歌》,請學生觀看瑤家兒童的歌舞。
4唱。
請學生一起來唱,教師可采用接龍游戲演唱。如:教師唱詞,第一組唱do, 第二組同學唱mi,第三組唱soi 師生共同配合演唱《瑤族兒童愛唱歌》,比一比,看哪一組唱得既連貫有準確。評出紅旗組。
5動。
熟唱后,播放多媒體課件請同學模仿瑤族舞步跳起來。腳步動作:左右左,跳;右左右,跳。
6憶。
啟發學生思考這首歌由哪些音組成的。
7匯報表演。
請學生演唱自編歌曲。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聽賞《快樂的啰嗦》,唱《小鈴鐺》。
教學過程:
1玩玩,動動。
教師反復播放彈撥樂合奏《快樂的啰嗦》開頭部分。請學生聽到音樂分別向上向下揮手。
2游戲。
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教師可從游戲入手。 游戲后,再請學生比較什么音高什么音低。
3學唱《小鈴鐺》。
播放課件《小鈴鐺》請同學跟老師一起唱《小鈴鐺》,并輕輕敲擊自制的簡易鈴鐺。原來三個音可以編出那么好聽的歌。
4鞏固知識。
請同學熟唱《小鈴鐺》后,教師可以像教唱歌詞一樣教唱唱名,使學生在有一定音樂感受的基礎上唱唱名。最后,教師可做如下活動:讓一組同學邊敲鈴鐺邊表演;另一組同學唱唱名;還有一組同學打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