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第四冊全冊教案
3. 背唱歌詞。聆聽全曲若干遍,隨著錄音范唱,請學生準確地指出自己身體的各部分,直到學生熟悉全歌詞,再讓他們在友好交往中邊唱邊玩。
4. 創(chuàng)編歌詞。鼓勵學生自編新詞演唱歌曲,并隨歌詞摸自己身體的其他部位,這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應變能力的教學。教師可引導學生做創(chuàng)編新詞的接龍游戲。
課后反思:
第10課《唱游》
教學目標
一:能根據(jù)音樂內(nèi)容、節(jié)奏、速度、情緒,有感情地進行唱游活動。
二:學一個新的音“l(fā)a”
三:通過唱游活動,融入人文知識的教學,讓學生了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風格、不同文化的生活環(huán)境。
教材內(nèi)容
教材選用的三首歌曲《如果你高興》、《十個小印第安人》、《牧童謠》都非常生動有趣、貼近學生性格特征也易于以唱游活動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律動教學。歌曲旋律歡快流暢,易于兒童自主參與。能將學生帶到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風格、不同文化的生活環(huán)境中,領(lǐng)略各地兒童質(zhì)樸、熱情、活潑的情趣與不同的音樂風格,開括視野,愉悅身心。
教學過程:
(一)《如果你 高興》
1. 聽中動。聽音樂有節(jié)奏地拍手;聽音樂有節(jié)奏地拍腿;聽音樂有節(jié)奏地跺腳;聽音樂有節(jié)奏地彈舌。全班做聲勢游戲。
2. 聽中讀。
3. 背唱歌曲。在前面的活動與朗讀歌詞中,同學們對歌曲已很熟悉。此時,教師可請學生跟著鋼琴伴奏背唱歌曲。歌唱過程中,教師應通過范唱、手勢、表情的提示,隨時糾正學生唱歌是的不良習慣和不正確姿勢,提醒學生不要大聲喊叫。
4. 自編歌詞。啟發(fā)學生用身體的其他部分的名稱編成歌詞填入樂曲中演唱,并伴以相應的律動。
(二)唱游《十個小印第安人》
1. 游戲引入。教師提出要求:請同學們聽音樂自報編號進課室。
2. 講故事。看課件講故事,鼓勵學生用簡單語言描述“十個印第安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戲”。
3. 聽唱歌曲。請同學們哼唱旋律、默唱歌詞,然后跟唱歌詞、學會歌曲。
4. 背唱歌曲。請同學們邊做跑跳步,邊背唱歌曲。
5. 與人文知識結(jié)合。介紹印第安民族風俗、習慣、服飾等。
6. 創(chuàng)設情景。同學們用老師準備好的色彩小紙條化裝成印第安人。
7. 即興表演。戴頭飾的十名學生,隨著歌詞里的數(shù)字一個個出場,跳印第安人風格的跑跳步,然后,再隨音樂一個個退場,或者一個個躲藏起來。
8. 接龍游戲。讓十個扮演小印第安人的學生按順序到同學中找其他人互換頭飾和禮物,圍著篝火多跳幾遍,讓全班同學都有機會扮演小印第安人參與跳舞和活動,達到全班體驗音樂律動的效果。
(三)歌曲《牧童謠》
這是一首湖北民歌。民歌中巧妙運用“那斯那斯嗨”的襯詞,來抒發(fā)兒童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感。
1. 感受歌曲。先聽教師范唱,感受歌曲的情感表述與音樂風格。
2. 學唱歌曲。教師彈琴帶著學生小聲唱。教師注意指導學生唱準曲中襯詞,感受la的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