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小學音樂第五冊教案
2、為歌曲配器
3、復習《小松樹》,進行歌曲演唱指導
三、 小結
第五課:外國小朋友的歌
教學內容
唱歌:《笛皮杜》《哈里羅》
欣賞:《木瓜恰恰恰》《乘著歌聲的翅膀》
教學目標
1、能獨自背唱或幾人一組合作演唱烏干達民歌《笛皮杜》。
2、能隨著伴奏,一邊演唱特立尼達民歌《哈里羅》,一邊進行簡單的肢體活動(各樂句的前六拍踏步;后兩拍雙手對拍)。
3、知道《木瓜恰恰恰》是一首以叫賣為題材的印度尼西亞民歌;聆聽歌曲錄音時,能隨著歌詞中的“恰恰恰”同步拍擊“ x”節奏。
4、知道《乘著歌聲的翅膀》原是門德爾松創作的一首獨唱歌曲;聆聽歌曲錄音時,能跟唱歌曲主題,并能通過簡單的肢體活動,表現六拍子的強弱規律(強拍,身體重心落在左腳上;次強拍,身體重心落在右腳上)。
課時安排:五
第一課時
內容:歌曲《笛皮杜》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學唱歌曲,聽范唱——教唱法學唱
三、歌曲處理
1、學歌曲前要先處理好附點和切分節奏。
2、第一樂句的節奏完全由單純的童稚組合而成難度不大,但是單數小節第三拍后半拍的“do”的起唱要行當提示。讓學生唱得輕一些,將重音放在下一小節的強拍強位上。
3、《笛皮杜》生動地表現了朋友樸素問好的親熱場面,要引導學生深入地體驗歌曲的氛圍,形象地表現歌曲的熱情。
四、小結
第二三課時
內容:歌曲《哈里羅》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學唱歌曲:先譜后詞。
三、歌曲處理
1、《哈里羅》表現了熱烈的歌舞場面,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地進行感受,形象地予以表現。
2、歌曲《哈里羅》中切分音較多。教唱時,教師的注意力不能只在音的長短上,還要注意音的強弱。
3、學會歌曲以后,可以先讓學生能工巧匠以個體為單位,隨著歌曲伴奏帶,一邊唱歌,一邊進行簡單的肢體活動,然后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設計以已經掌握的肢體動作為基本素材的小組活動,分別進行展示、評價。
4、歌曲旋律的和聲內涵清晰,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用打擊樂為歌唱進行伴奏。
四、小結
第四課時
內容:歌曲《木瓜恰恰恰》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聆聽歌曲,初步欣賞。
三、欣賞處理
1、小組討論的方式明確歌曲的題材。
2、歌曲曲式的判斷要堅持以聽覺感受為基礎,教師可以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引導學生從歌曲的情緒發展(高潮在中段)、旋律的發展手法(對比、再現)等方面反復聆聽歌曲錄音,為歌曲曲式結構打下堅實的感性認識基礎。
3、歌曲中念誦的歌詞“恰恰 恰”和打擊樂器敲擊的節奏“ x”很有特點,可以讓學生隨著歌曲錄音同步參與。這一活動也可以加入簡單的形體動作。
4、以叫賣為晚云飄過的音樂作品除了愉悅功能、審美功能,還有一定的實用功能。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歌曲《木瓜恰恰恰》有什么作用進行討論。
四、小結
第五課時
內容:歌曲《乘著歌聲的翅膀》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初聽歌曲
三、處理
1、聽《乘著歌聲的翅膀》的不同形式表演的音樂音響。
2、《乘著歌聲的翅膀》原為一首獨唱歌曲,其他形式的音樂作品都是據此改編的,這一點應該向學生交代清楚。
3、結合歌曲欣賞,可以簡單介紹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可以展示圖片,與語言相結合,使學生認識形象化。
4、6/8拍子的音樂作品青云之志接觸不多,可以讓學生隨著音樂音響進行簡單的肢體活動(強拍,身體重心落在左腳上,次強拍,身體重心落在右腳上》,來感受作品折節拍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