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夜色美
教學難點:
能哼唱《阿細跳月》的主題,并和著音樂自編舞蹈表演。
教學準備:音樂、板書、口琴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聽著《快樂的歌》的音樂,邊唱邊跳進教室。
師生問號。
二、讀主題詩
夜色美
給月亮配上琴弦,夜幕上就多了把月琴。
月琴啊,快投入嫦娥阿姨的懷抱吧!
讓她撥彈出最美妙的琴聲。
為《彩云追月》伴奏、
為《阿細跳月》抒情。
哦,那么滿天星星呵,
是她凝固的琴音。
要求學生第一邊讀時,注意自不要讀錯,
第二遍讀,要有感情。
三、游戲《音樂小魔盒》
延續上一節課的游戲,繼續讓學生練習音高、音準及節奏。
在這里老師更要要求學生唱準音,可以讓學生多聽、多模唱。
四、欣賞《 阿細跳月》
1、導入
教師可以先用精湛的語言簡單的介紹樂曲的由來以及一組“跳月”
舞蹈的概況。
《 阿細跳月》——管弦樂曲,程云原曲,秦鵬章改編,系1951年
中國青年文藝工作團參加柏林第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出的《 阿
細跳月》舞蹈而作。
每逢歡慶的節日,自稱“阿細”的彝族青年男女聚集在月夜下,以“跳月”的傳統舞蹈形式,興高采烈的歡歌競舞,有的因此而
相識相戀------
其后可以運用媒體為學生展示一些彝族“跳月”舞蹈的場景——自稱“阿細”的彝族青年男女在歡慶的節日競舞于月夜中。
2、初聽
配合音樂的三個部分出示三幅不同的畫面,感受樂曲層層推進的情緒變化:短小的序曲——不斷變幻的舞蹈場面——新姿迭起的晚會高潮
3、分段聽賞
重點聽賞第三部分鮮明別致的音樂,出示主題旋律的字母譜圖形譜,使學生簡單哼唱后了解其特點,感受到它是第一部分音調的重現。
聽賞過程中可以適當的運用媒體展示彝族跳月舞場景,為學生介紹一些“跳月”舞蹈的代表動作。
樂曲按舞蹈的多樣動態和隊形變化為依據,吸收了傳統的“跳月”的民族音調,描摹月夜歡舞的炙熱場面。
全曲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系短小的序曲,表現迷人的月夜下青年男女歡愉地趕到廣場集會的情景;
第二部分以原有的“跳月”音調,運用移調、轉調等手法,顯示不時變幻的舞蹈場面,旋律由2/4、3/4節拍組成;
第三部分以鮮明別致的5/4(2/4+3/4)節拍為特點,主題旋律:
表現了青年男女越舞越歡,新姿迭現而連綿不止的場景。
最后,音樂更加熱烈的重現第一部分旋律,使人感到舞蹈仿佛在熱烈歡快的氣氛中達到高潮。
4、表演音樂
和著音樂即興自編舞蹈,表演“阿細跳月”,創設“歡慶的節日,月夜的美景”之情景,讓學生都成為“阿細”,選擇自己喜歡的舞蹈動作、形體語言,根據音樂的情緒進行互動、互助創作。
5、拓展活動
通過情感共鳴激發學生創作與表現欲望。
通過聽賞《阿細跳月》營造“彝族節日月夜”的情景,使學生在創作活動中動情、自覺的辦言“阿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