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英語課堂的教學反思
3.對教學結構的反思
(1)反思教學結構是否按照學生的身體發展水平和認知水平,劃分學生認識的不同階段。
根據教學過程中要求實現的不同認識任務,學生認識的不同階段可分為:引起學習動機;領會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檢查知識。各階段有其獨特的功能,既緊密聯系,又互相滲透。在學習中,學生從運用there be句型進行猜物逐漸遷移到談論學校里有什么這一話題,逐步掌握課文大意;然后通過聽、說、讀的訓練,大部分的學生能夠根據提示背課文;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能夠表演課文并仿照課文編對話。
(2)反思教學結構上對學生學習方式的取向,是否把接受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有效統一。
兩種學習形態將認知與情感、指導與非指導、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能動與受動、外部物質活動與內部意識活動、個體與群體等諸因素加以協調、平衡,從而使教學過程為一個認識與發展的過程。部分學生運用己學的語言知識,探討式地提出自己想了解的問題,層層深入,學習用英語介紹學校。其他學生在他們的帶動下,積極舉手、盡量回答一此簡單的問題。
(3)反思是否結合教學實踐選擇和運用新型的教學模式,使教學達到藝術水平。
教師在一定的教學目標指導下,通過對教學過程特點和規律的研究,在具體分析學科知識結構及學生認識特點基礎上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模式。要理論聯系實際,勇于開拓創新,形成個人的教學風格,使科學性與藝術性結合。學生建立起對課堂教學藝術的審美觀,能客觀地向教師提出學習過程需要教師有效指導的地方,利于教師改進和完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