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案例:動物的尾巴
“集體活動中師幼互動”大班案例:動物的尾巴 上海市曹王幼兒園 葛曉娜情況描述:(包括教師的提問、策略以及幼兒的反應與跟進措施) [活動的第三環節]——觀看錄象并討論(錄象不太清晰,雜音太大解說的語速也比較快)
教師想通過一段錄象幫助幼兒梳理動物尾巴的作用并把有相同作用的動物尾巴進行歸類
1、教師提問:你在這段錄象里看到了什么?
個別幼兒幼兒回答:我看到尾巴
個別幼兒在議論從畫面中發現的新奇的東西
其余幼兒比較的茫然 2、教師追問:你們看到這段錄象里有我們沒有講過的動物的尾巴嗎?
幾個幼兒說:我看到了狗搖尾巴表示高興。
一名幼兒回答:孔雀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它會開屏,它的尾巴上有很多像眼睛一樣的圖案會把敵人嚇跑
3、教師:哦,這是錄象里也沒有看到的,那么誰還從錄象看到了我們沒有講過的尾巴呢?
幼兒沒有了回答
4、教師又問:那么誰還知道我們沒有講到過的動物尾巴的作用
幼兒開始有回應 分析與反思:(包括自己采取了些怎樣的互動策略、取得的效果如何,互動不足在什么地方,將如何調整等)
對于動物尾巴的作用孩子前期已經積累了相關的經驗,老師想通過一段錄象幫助孩子鞏固并拓展孩子他們的經驗,為老師能夠幫助孩子把動物尾巴進行歸類奠定基礎。但是從老師的提問、追問可以看出,老師的問題比較的松散寬泛讓孩子沒有方向。而且所提的問題和環節的設計有所出入,不能為老師的預設更好的服務。從孩子們的回答及表現可以看出這段錄象并沒有更好的為教學活動而服務,相反的因為錄象的圖象、音質及一些專業術語不僅大部分的幼兒沒有看懂錄象中的東西,反而影響了孩子的正常思維情境分散了注意力。
老師在提問的時候沒有緊扣這個環節所需要解決的問題,思路有點不清晰比較隨意。如果錄象在比較清晰的情況下,老師能這樣問:你們看到的錄象中哪種動物的尾巴和魚的尾巴作用是一樣的?再追問:哪些動物的尾巴作用都可以用來做武器的?這樣的問題目的性就很明確,孩子就能很好的順著老師的思路進行思考。 我的困惑:(談談自己在集體活動師幼互動上的問題與困惑)
我們老師在預設活動時目標意識都比較強,但是在實際的活動當中就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問題,比如說環節的遺漏,或者是問題的遺漏及不嚴密,就造成師幼互動的冷場或答非所問。特別是我們年輕教師在組織集體活動時常常會遇到這類問題,這樣一來我們對于整個活動的宏觀調控及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就會失去有效性,一個活動的流程就像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那么整個活動就失去了原本預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