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計算)領域多媒體教學活動——貪吃的毛毛蟲
科學(計算)領域多媒體教學活動
內容:貪吃的毛毛蟲
教師:陳華
說選材的著眼點
本次活動是以毛毛蟲為線索開展的大班科學(計算)領域活動,在《幼
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時間等現象產
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生活,利用身
邊的事物、現象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因此,從生活入手是選材的一個重
要原則。之所以選擇此教材的依據有二條:首先,從孩子的生活中選材。
來源于孩子生活的教材才能使孩子有真正的活動愿望,把孩子生活中急需
解決的問題作為教材才能體現出活動的價值。尤其是認知活動,抽象的數
字、邏輯的關系是孩子們最不愿涉及的領域,因此尋找到認知活動立足點
是選材的關鍵。從孩子的實踐生活中我們發現,孩子們對自己的活動沒有
統籌安排的意識,更沒有自身與時間流逝之間關系的意識。這樣一來,該
活動內容就呼之欲出了,期望通過本次活動使孩子在認識“星期”概念的
同時產生珍惜時間的美好品質。
其次,從孩子的興趣中選材。本次活動以語言故事為媒介來調動幼兒活動的愿望,《貪吃的毛毛蟲》講述的是一條可愛的毛毛蟲鉆出卵殼后做了許多的事情,也吃了許多的食物,最后變成了一只美麗的蝴蝶。該故事充滿了天真、童趣,表現了毛毛蟲變成蝴蝶的成長軌跡。從表面上看,故事與抽象邏輯思維占優勢的認知活動毫無關系,但挖掘故事內涵后可以發現,該篇故事也是圍繞時間進行的,兩種不同類型的教材在某一領域存在共通之處。針對此,在本次認知活動中大膽地引入這一故事,使抽象的認知活動童趣化,一步步引領幼兒進入到學習“星期”的活動中。
基于以上兩個因素,我設計并開展了大班科學領域(計算)活動《貪吃的毛毛蟲》。
說活動中所體現的一些教育理念
1、選擇適合幼兒年齡師幼合作研究式教學模式
幼兒的探究性學習有多種形式:幼兒自發的探究行為、教師發起幼兒驗證性探究、師幼合作探究行為等等,基于大班幼兒第一學期的幼兒求知欲日漸旺盛,探究興趣日漸濃郁,但他們的探究習慣、探究方法卻還處于較弱的水平。因此本活動選擇的是師幼合作探究的形式,重在通過教師的引導,鼓勵幼兒去發現秘密,獲得探究經驗,提升探究興趣。
2、多元價值的滲透與整合
作為科學活動,注重本領域知識的滲透與整合,活動中認識星期的構成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知識點,另外還蘊含了關于星期的順序問題——周日是一個星期的第一天,通過操作,引導幼兒整理自己的思路,完整講述操作的結果,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該活動還滲透和整合了其他領域的價值:語言領域——用故事引出問題,復習星期的有關知識,幫助幼兒回憶已有的經驗。社會領域——培養幼兒愛惜時間的良好品質。
說活動目標的制定:
處在大班年齡段的孩子,抽象思維開始萌芽,他們從小班毫無時間觀念轉變為開始關注時間。知道今天做了什么,明天我要去做些什么,同時他們還會驚喜地發現黃豆發芽了,小蝌蚪長出前腿了……但在孩子們開心雀躍的同時我們卻無法看到他們對時間的真正理解,因為他們不知道其實事物之所以變化是因為時間在悄悄地推移。而作為大班的孩子,了解時間推移與事物發展變化之間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能讓他們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以更矯健的步伐步入成長的行列。因此,本次活動將“了解時間推移與事物發展變化的關系”。認識時間“星期”了解其順序性、周期性,幫助幼兒建立初步的“一個星期”的時間概念,作為活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