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活動《巧手穿線》說課稿
本活動設計的理論依據顯然是當今認知心理學所推崇的“實習場”理論,即認為有效的學習是學習者置于真實或擬真的場境所開展的學習活動。活動目標定位準確,表述規范;環節緊湊相扣,層層遞進;流程設計規范,邏輯清晰,能體現出科技活動的基本程序與活動特征,以及科學教育活動生活化的價值取向。從現場教學效果來考察,該活動的既訂目標的達成度較高,教師活動節奏把控有序,活動氣氛較為活躍,幼兒主動參與的積極較高,是一節較為成功的科學教育觀摩活動。
建議在幼兒第一次操作活動后的經驗分享時,執教老師就應該讓幼兒直觀地感受或明白小的木棍是最合適幫黑色帶子穿過鞋洞,該老師在現場教學中,只展示幼兒的統計展板(大展板),在展板上幼兒所表達的只是他們操作的結果(小木棍比較好使用),要能自覺地從“結果”看到“結論”,即明白要選擇合適的工具這一道理,對幼兒來講是有困難的,因而顯然的,教師有必要采取一些有效策略幫助幼兒提升經驗,在現場教學這一環節中,教師一直想直接從統計展板引導幼兒去發現或是頓悟“應選擇合適的工具”這一道理,而事實上此舉乃欲速而不達,教師難免有啟而不發的尷尬而出現生硬告知之嫌疑。其實教師完全可以請幼兒做現場的比較性的操作演示,在幼兒比較性的操作演示基礎上有機地將“尋找合適工具”這一核心概念進行提升與滲透。
除外,在第三次操作時,應讓幼兒明確操作的意義,比如為什么要給袋子的上沿口裝上帶子呢?以更加完全地凸顯了生活化價值取向,讓幼兒知道他們給袋子的上沿口裝上帶子是因為裝好帶子的袋子就便于袋子裝東西,有了帶子的袋子就可以將袋子的袋口勒緊,袋子所裝的東西就不會掉出來。(吳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