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活動:風的秘密(11月3日上午)
印度洋的季風支配著印度半島的全部農業生產。在冬季(12月中旬到5月底),這里吹干燥的東北風-冬季季風,造成了干燥、明朗的天氣。從6月起,夏季風開始,風從海洋吹來,是潮濕的西南風。全印度都發生了大雨,全國的農業收成都是與這種雨相關聯的。如果某年“季風雨”比常年開始得比較遲些或者結束得比較早些,則荒年和饑謹將不可避免。
我國多數地方受季風影響。夏季從海洋上吹來的暖濕氣流,帶來了豐富的雨量,加上溫度高、日照充足,使農作物和動植物都能良好地生長。夏季風還深入到大陸內部。使那里不致成為浩瀚的沙漠,大部地區仍然是農牧業生產的好地方。但是,由于每年夏季風強弱的不同,也總有一些地方發生水旱災害。
地方性的風對氣候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因此,在許多國家的多山地區,常常遭遇到的“焚風”,會使空氣的溫度突然升高,在短時間內溶化掉大量的積雪。
風把水汽散布到地球的各個地方。強有力的氣流把水汽帶到干燥地區來。風在地面上輸送水汽的巨大工作,可以由這種事實看出來:落在地面上的雨量,每一秒鐘將不少于1500萬噸!
植物的一生都離不開風的幫助。
軟軟的微風,幫助了植物散播花粉,讓一些異花授粉的植物得到必要的花粉,使植物能“成家立業”,形成種子,結出果實,為植物留下了后一代。象青松、白楊和紫紅的高粱,就都是由風當了“媒人”才產生后代的。
風還能將有些植物的種子吹送到遠方,讓它們在新的環境里生長發育,繼續繁榮自己的“新家庭”。風盡到了幫助植物繁育后代的責任,還要去改善植物的生長發育環境。它為、植物的生育創造舒適的條件,從密集的植物中趕走了集結在近地面層的冷空氣,驅散掉濕熱的暖空氣,不讓植物“著涼”受凍,也不叫植物悶熱難受。
隨微風的吹拂,植物群體內部的空氣不斷地得到更新,以改善植株周圍空氣的二氧化碳濃度,使光合作用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
同時,風又頻頻地搖動枝葉,讓每片枝葉都能有充分的機會享受陽光的照射,制造出更多的糖份來滋補身體,增強體質,使植物長得更其青翠可愛了。
微風還能幫助一些植物散發出誘人的香味,招引來了昆蟲和動物替它們授粉和散布種子。
風,又推動風車旋轉,使帆船加速行駛……。
人類不能沒有風。如果沒有風,靠風力傳播花粉的植物就無法傳播、繁殖;污染的大氣得不到稀釋;帆船將無法在水上航行;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會如同“一潭死水”,污濁不堪;許多生物將難以生存。
可是,風一旦發起脾氣來,那也是有害無益的。
當狂風怒吼的時候,已成熟的作物便會脫粒,落果,倒伏,根莖折斷。狂風又能把肥沃的表土吹走,使作物根部裸露;也會把別處的沙土吹來,淹沒良田。不僅如此,它還能把人吹倒,把房屋吹坍,把一切東西都卷走!這種大風的破壞力,我們在這里還可以隨便舉出許多的例子。
例如,在1860年,法國有一次暴風災,風大得把兩列火車也從軌道上翻下來。在17XX年,颶風在英國和法國連根拔掉了大約25萬棵樹,還破壞了1000所房屋和教堂,把400只船撞在岸上,又傷害了好幾千人。
1969年1月,在蘇聯黑海東面的克拉斯諾達爾和羅斯托夫這兩個地方,刮起了一場險惡的“黑風暴”。當它光臨的時候,天昏地暗,飛沙走石。這種黑風暴,一連幾天都不停。八十多萬公頃的麥苗被吹得滿天飛揚,棕黑色的土壤被狂風卷起,形成了長達數百公里的黑色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