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活動《紙杯的奧秘》教案
新《綱要》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紙杯的奧秘》這一活動的教學內容源于幼兒的日常生活,緣于幼兒探究的興趣。日常生活中,幼兒不管是在家里還是幼兒園,對一次性紙杯的接觸甚多。在家里,常常用一次性紙杯來招待客人喝水或飲料;在幼兒園,教師常常把這些紙杯在教學活動中作為教具,在自然角中偶爾充作存放物體的器皿,在美工活動中當作幼兒的操作材料使用等等。再者,作為大班幼兒對一般普通的紙的特性也有所了解,即紙遇水會慢慢變濕(吸水)、變軟,而紙杯能盛水的現象卻往往被幼兒所忽視,一旦這種現象被引發,幼兒必定樂不此疲。因此,選擇這個來源于幼兒生活,又常常被忽視其中現象的物體作為科學活動內容,既是幼兒熟悉的,又基于幼兒的生活經驗,只要動手去探究,就會有體驗,有收獲。同時又有挑戰性,因為在實踐的過程中幼兒必定會遇到各種困難和問題。而幼兒這種積極參與活動的態度、情感,以及敢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和科學品質正是幼兒終身發展所要具有的。因此,本人認為教學內容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價值的。
2、教學過程注重實踐,突出探究。
《神奇的紙杯》科學活動按“實踐——探究——再實踐——再探究———(延伸)”這個流程來組織。教師組織幼兒經歷了三次“實踐與探究”活動:
①實踐:辨別漏水和不會漏水的紙杯并歸類。首先從“教師帶幼兒到紙杯王國里去玩一玩”游戲的方式切入,提出“請小朋友把水分別倒入一次性紙杯和用紙折的杯子里,然后觀察一下,這兩種杯子分別有什么變化?并按照圖表歸類。”游戲口吻導入,開門見山,直接操作,同時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幼兒用紙折的杯子和一次性紙杯分別盛水,觀察、分析、比較它們的變化時,一下子激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引發了他們的探究興趣,出現了活動中的第一個高潮。
探究:老師先是不失時機地讓幼兒說說“你發現了什么?”(紙折的杯子變濕、變軟、還漏水;一次性紙杯不漏水)。然后向幼兒提出“一次性紙杯也是紙做的,而我們發現它卻不漏水,這是為什么呢?它的身體里到底有什么秘密呢?”,使幼兒的思維在想象中馳騁,這正是人類科學發明的源動力,更為下一次實踐做好了鋪墊。
②再實踐:一次性紙杯的身體里到底有什么秘密?首先教師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去探索秘密,如:看一看、摸一摸等,讓幼兒初步感知紙杯的外形和內壁的光滑度。然后教師又適時地啟發幼兒采用多種方法,如:刮一刮、撕一撕、摳一摳等讓幼兒進一步探索“一次性紙杯的身體里到底有什么秘密?”(一次性紙杯的內壁涂有一層白白的、粘粘的東西)。在操作過程中,教師并沒有急于告訴幼兒答案,而是讓幼兒自己帶著問題和強烈的好奇心去實踐,去再探究,教師相信幼兒在自我探究和反復實踐中會找到問題的答案。
再探究:在幼兒都找到所謂的“秘密”后,教師提出“這層白白的、粘粘的東西是什么?”(蠟,它無色無味無污染,對我們的身體沒有害處。)這里教師進行了簡單的知識滲透,拓展了幼兒的知識面。緊接著,教師又提出了一個承接性的問題——“紙杯上為什么要涂上這層蠟呢?”這時幼兒的思維就更活躍了(答案五花八門,驚動四座,在場的老師均被幼兒所感染,深深地為他們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所嘆服)!活動中出現了第二個高潮。但教師沒有針對這個問題給予正面的回答,為的是讓幼兒在下一個更深一層次的實踐活動中自己來獲得正確的結論。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始終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在交流的過程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不管幼兒的觀點對錯與否教師均以不同的方式進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