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活動《紙杯的奧秘》教案
③第三次實踐:在白紙上用蠟燭或蠟筆畫上簡單的大小適中的物體輪廓并均勻涂色,再用刷子蘸少許水來回刷于物體上和物體的外面,提出“你看到了什么現象?(在同一張紙上綜合體現了未涂蠟的紙遇水會變濕變軟,而涂上蠟的紙卻安然未變。)”由此再一次加深幼兒對“一次性紙杯為何不漏水”現象中所蘊含的科學道理。經過上兩次的實踐,幼兒的探索興趣有增無減,整個操作過程中,他們都非常投入、非常專注。此實踐活動中也反映出幼兒間存在著繪畫能力上的差異,大部分幼兒一下子就操作完了,但也有小部分幼兒面露難色。這時老師就讓旁邊幼兒來協助有困難的幼兒,從而讓他們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這里,教師能打破統一要求,因人而異,量力而行,使每個幼兒都在不同的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這一點非常可貴!
第三次探究:由觀察到的現象提出關鍵性的問題“這說明蠟有什么作用?”再一次引起幼兒的充分討論,把活動中推向了第三個高潮。最終得出“蠟不吸水,蠟涂在紙上就象給紙穿上了一件雨衣,紙在蠟的保護下遇不到水,也就不會變形漏水了”的科學結論。正因為蠟有這種特性,“一次性紙杯不漏水的秘密”就不言而喻了。
活動結束時,教師引用“既然我們知道了紙杯不漏水的秘密,下次就讓我們也用蠟和紙來做一個能盛水的紙杯吧”這句話(既是本次活動的結束語,又是下一個活動的引申語),為幼兒的繼續探究提供了平臺,相信幼兒在制作紙杯的過程中又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從而使活動終而不止。
教師就是這么引導幼兒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親身實踐與探究來揭曉紙杯的神秘面紗,獲得真知。整個活動中,沈老師始終把促進幼兒科學探究的情感、態度、能力放在首位,鼓勵幼兒全身心地參與科學活動,大膽地嘗試,反復地實踐。當幼兒遇到問題時,老師又激勵幼兒合作探究,幫助克服和解決困難。這些科學精神、科學道德、科學行為習慣是我們在教學中要長期重點培養和發展的,又是當前教育的共同目標和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所以教師把培養幼兒積極參與科學活動的興趣和對紙杯為什么能盛水的秘密的探索作為活動的重點要求,培養幼兒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提高分析、比較、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與交流的能力。
二、建議:
1、目標的制訂最好能體現“整合”思想。
2、教師的普通話水平和課堂規范化語言的運用還需進一步加強。
3、任何活動中,教師切忌不要過多地重復幼兒的原話,注意組織語的精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