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兒不良情緒的調控
情緒是人與生俱來的心理反應,它可以分為四種基本類型:憤怒、恐懼、悲傷、快樂。
情緒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其獨特的作用,促使幼兒身心和諧發展是幼兒園教育的主要價值取向。快樂的含義并不只是無憂無慮、永遠愉快。只有讓孩子學會恰當地體驗、控制和表達他的各種情緒,他才會成為真正快樂的人。《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老師和家長應當盡可能地讓幼兒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過多地干擾幼兒的自主活動,讓幼兒擁有充分的自由,充分享受生活帶給他的快樂,擁有一種積極的、健康向上的良好情緒。
幼兒期的情緒具有很大的沖動性和易變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情緒的自我調節有所增強,穩定性逐漸提高,并開始學習合理地疏導自身消極的情緒。小班幼兒情緒沖動尤其明顯,表現突然而不穩定。三、四歲的小孩離開父母獨自在新的環境中學習、生活,會表現出十分強烈的情緒變化。歸納起來主要有恐懼、憤怒、悲傷這三種不良的情緒。保持健康愉快的心境是幼兒情緒教育的重要目標,老師與家長有必要幫助孩子正確理解和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當幼兒感到悲傷的時候:
哭泣是人悲傷時的典型反應。科學研究發現,人在哭泣時體內會發生一定的化學反應,從而緩解痛苦。小班幼兒初入園,一下子覺得很無助,只能用哭聲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悲傷。在這個時候,老師無須過多地干預,只要平靜地坐在幼兒的身邊,讓他能感受到你的體諒與支持就行了。有的幼兒會投入老師的懷抱,需要你緊緊地擁抱和輕輕地撫摸。但也有的幼兒會一個人坐在邊上,靜靜地體味自己的悲傷。當幼兒因哭泣而難為情時,老師應該表示理解與支持,讓他感到哭泣并不可恥,而是人的正當行為。唯一值得注意的是,在時間上應該逐漸縮短,盡快讓幼兒覺得來幼兒園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當幼兒感到恐懼的時候:
一個人如果不知道害怕,就很容易遇到危險;但是恐懼過多,也難以過正常的生活,讓幼兒克服恐懼心理的關鍵是:幫助他對引起恐懼的因素進行理智的思考。
1、理解孩子的恐懼。三、四歲的兒童已經開始關注周圍的世界,并由此產生許多擔憂和恐懼。有的家長平時管不住孩子,就拿言語來恐嚇孩子:“不聽話把你關進幼兒園,里面的大灰狼會把你吃掉!”“老師會把不聽話的孩子關到黑房子里”……這些話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記憶,從而使孩子對上幼兒園非常害怕。老師應該理解孩子的心理,以輕松的語調與孩子談論讓他感到害怕的人和事,帶幼兒參觀其他班級小朋友的活動,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幼兒緩解恐懼的情緒。
2、與幼兒討論所懼怕的事。有的孩子經常無根據地對人或事產生懼怕心理;有的孩子對現實生活中的事情(如地震、洪水、戰爭)感到恐懼,老師應該針對這些事情與孩子進行討論,告訴他這樣的事發生時有哪些措施可以保護自己和家人不受傷害。曾經有一位小女孩在家里總是要求大人關好所有的門窗,晚上不敢出家門一步;白天不敢來幼兒園,即使勉強來幼兒園也是整天心神不定,午睡的時候睜大兩眼不敢入睡。家長被孩子莫名其妙的害怕折騰得心力憔悴,對孩子的態度也變得很粗暴。老師耐心地與孩子進行對話后終于找到困擾她的原因——她在電視中看到了吸血蝙蝠要喝人的血,很害怕。于是老師在小朋友之間開展有關的討論,讓她知道在我們生活的城市里沒有吸血蝙蝠,吸血蝙蝠生活在遙遠的熱帶森林里,它不會飛到我們這里來,所以根本不用害怕吸血蝙蝠。小朋友的話讓女孩消除了恐懼的心理,終于能夠高高興興地上幼兒園、出門與同伴一起玩耍,家長也放下了困擾已久的思想包袱,安心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