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活動《蝸牛吃什么》
活動目標:
1. 了解蝸牛的外形特征以及飲食習慣。
2. 嘗試飼養和照顧小蝸牛,體驗其中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了解蝸牛的外形特征以及飲食習慣。
活動準備:
1. 在植物園內散步時,和幼兒一起找找蝸牛,共同捕捉若干小蝸牛。
2. 與蝸牛有關的視頻、圖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激發興趣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動物朋友。看,是誰?(出示實物蝸牛)我們跟蝸牛打個招呼吧!
二、了解蝸牛的外形特征以及飲食習慣
(一)了解蝸牛的外形特征
1.初步觀察了解蝸牛的外形特征。
提問:用你的小眼睛仔細看看,蝸牛是什么樣子的?
引導幼兒集體觀察蝸牛的特征,并且用較完整的語言講述,如:蝸牛有一個大殼殼;蝸牛有兩對觸角等。教師積極肯定幼兒的觀察與講述。
2.播放視頻《蝸牛》,進一步了解蝸牛的外形特征。
提問:看完了一段有關蝸牛的視頻,你對蝸牛有什么新發現?
追問:蝸牛的眼睛在什么地方?它用什么爬行的?爬行時會有什么東西?
師幼共同小結:蝸牛有兩對觸角,大觸角上有一黑點就是它的眼睛;身體是軟軟的,用腹足前進,會留下粘液;背上有一個硬殼。
3.拓展小知識
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與幼兒看圖說說,探討一些蝸牛的其他秘密,如:蝸牛的嘴巴里有上百顆牙齒等。
(二)了解蝸牛的飲食習慣
1.大膽猜疑,激發興趣
提問:蝸牛喜歡吃什么?
引導幼兒大膽的猜測、講述,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
2.在操作中發現蝸牛喜歡吃什么
要求:每組提供四只實物蝸牛,請小朋友選擇你覺得蝸牛可能會喜歡吃的四種食物喂蝸牛,看看蝸牛喜歡吃什么,并且用你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
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操作,教師巡回觀察,在幼兒需要時提供及時的幫助。
集中交流:通過喂蝸牛,你發現蝸牛喜歡吃什么?鼓勵幼兒結合自己的記錄表進行大膽的講述、交流。
3.進一步了解蝸牛蝸牛的飲食習慣。
教師繼續播放視頻《蝸牛喜歡吃什么》,引導幼兒在經驗基礎上進一步了解蝸牛的飲食習慣,并進行小結。
三、嘗試飼養和照顧蝸牛
1.師:我們請蝸牛住在我們教室,好不好?我們可以怎么照顧蝸牛呢?
引導幼兒在之前的經驗基礎上積極講述、交流。
2.結合幼兒討論,引導幼兒以分組的形式飼養、照顧蝸牛,體驗其中的樂趣。
活動反思:
蝸牛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小動物,生動、可愛,很受幼兒喜歡,因此在這個科學活動《蝸牛吃什么》中,幼兒參與的積極性比較高。下面讓我結合本活動來說說我對課堂調控的運用。
一、對教學活動的調控
對教學活動的調控包括教師對學生、教學目標、內容與方法手段及協調相互關系的調控,具體策略如下:
1.教學的前饋控制策略
教學的前饋控制是指在幼兒的學習產生偏差之前,教師根據同類教學信息的反饋與矯正所形成的經驗,提前采取控制措施,防范錯誤的發生。
如:播放視頻《蝸牛》,進一步了解蝸牛的外形特征中,我提問:“看完了視頻,你對蝸牛有什么新發現?”考慮到幼兒可能會重復之前的回答,或者一時回答不出來,學習產生偏差之前,我將根據幼兒回答進行追問:“蝸牛的眼睛在什么地方?它用什么爬行的?爬行時會有什么東西?”提前采取控制策略,防范錯誤的發生。
2.教學的多邊互動策略
多邊互動,即“多邊活動論”,是指現代教學方法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單向活動和雙向活動論,而是強調教學是一種多邊活動,提倡師生、生生、師師諸動態因素間的多邊互動,以利于開展與利用教學中的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