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案-小蝌蚪(精選2篇)
美術教案-小蝌蚪 篇1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手指壓印和曲線添畫的畫法畫出各種動態的蝌蚪。
2.訓練幼兒細致的觀察力。
3.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大膽作畫的能力,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在自然角飼養小蝌蚪,供幼兒觀察。
2.將幼兒分成若干組,每組供給一盤黑色顏料及抹布、黑色彩筆。
3.范畫:在水中向各種方向游動的小蝌蚪。
活動過程 :
1.教師引導幼兒觀察:
(1)從自然角的小蝌蚪,引導幼兒觀察:“你們看看,小蝌蚪長得什么樣子?它們是什么顏色?它們在水中是怎樣游泳的?”引導幼兒討論說出小蝌蚪有圓圓的身體,細細長長的尾巴,在水中能向各個方向游動。
(2)教師和幼兒邊念兒歌邊在規定的場地學小蝌蚪游泳。
小蝌蚪,游呀游,搖搖尾巴點點頭。小蝌蚪,真快樂,邊找媽媽邊唱歌。
2.教師引導幼兒畫小蝌蚪。
。1)教師:“每組小朋友的桌上都放有一盤黑顏料和水彩筆,請小朋友想想,你可以怎么做,能畫出可愛的小蝌蚪呢?”讓幼兒自己探索著畫,老師在旁邊指導。
。2)請畫的好的幼兒到前面畫一畫。
(3)教師祟范畫,并講解小蝌蚪的畫法:
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顏料中輕輕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紙上,再用彩色畫上彎彎曲曲的尾巴,這樣一條可愛的小蝌蚪就在游動了,想畫向不同方向游,只需變換不同的方向壓印。
。4)幼兒再次作畫:教師指導。
A 注意點畫方法,畫出不同方向游的蝌蚪。
B 每次蘸顏料壓印后,需在抹布上擦干凈手指,再拿筆添畫。
C 蝌蚪尾巴不宜太長。
D 大膽作畫,仔細操作,保持畫面干凈。
3.幼兒作業 后要求用肥皂洗凈手。
4.活動延伸:
幼兒頭戴小蝌蚪頭飾,作《小蝌蚪找媽媽》的游戲。
美術教案-小蝌蚪 篇2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故事內容,熟悉故事中主要角色和情節。
2、了解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懂得要愛護青蛙。
3、在游戲中體驗角色的情感,感受集體游戲的快樂。
4、通過視聽講結合的互動方式,發展連貫表述的能力。
5、閱讀故事,能細致的觀察畫面,大膽的表述對故事的理解。
活動重難點:
理解故事內容,熟悉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情節,嘗試角色表演。
活動準備:
1、PPT課件。
2、各種動物頭飾,簡單的池塘環境布置。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
1、猜謎語,引出課題。
教師:“大大的腦袋,黑黝黝,細細的尾巴水中游!彼钦l?
教師:暖和的春天來了,小蝌蚪快活的游來游去,你知道小蝌蚪是怎么游的嗎?請你學一學。
2、情境游戲:小蝌蚪游玩。
教師:走,我們一起游玩去!
師幼隨歌曲《小蝌蚪找媽媽》前半段自由的`在“池塘”里游玩。
提問:剛才你聽到小蝌蚪要找誰?(媽媽)它們找媽媽過程中會遇到哪些有趣的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二、欣賞《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課件,理解故事內容及情節,學說對話。
1、提問:小蝌蚪看到誰想起了自己的媽媽?它們跟鴨媽媽互相說了什么?引導幼兒練習對話。
2、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先后遇到了誰?(鴨子、金魚、螃蟹、烏龜、青蛙),它們互相說了些什么?引導幼兒學說對話。
3、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的媽媽長什么樣?
4、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課件。
教師:小蝌蚪一天天長大了,它們變成了小青蛙,小蝌蚪是怎么變成小青蛙的?(看課件)
小結:小蝌蚪先長出兩條后腿,再長出兩條前腿,它們的小尾巴呢?不見了,小蝌蚪變成小青蛙了
三、角色表演《小蝌蚪找媽媽》。
教師: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有趣嗎?你們想不想表演?分配角色,幼兒戴上頭飾表演。
四、欣賞動畫片《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片段,懂得要保護青蛙。
教師:小青蛙是我們的朋友,它們每天都在忙著捉害蟲,我們應該怎么做?(愛護它)可是有人卻在傷害它,你們看!
提問:故事中的人這樣做對嗎?我們平時應該怎樣保護青蛙?
五、情境游戲:小青蛙捉蟲。
小青蛙又要捉蟲去啦!我們學青蛙捉蟲去!活動結束。
活動反思:
我覺得這節課的設計整體來說是自然、流暢、輕松活潑的,教學內容符合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方式,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具是孩子們興致盎然。首先從老師問孩子們,回家沒看見自己的媽媽時,是什么樣的心情導入,讓幼兒知道孩子和媽媽的關系,之后出示《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這不僅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力,也讓幼兒有了一個豐富的想象空間。從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們對老師的操作活動有著很濃厚的興趣,通過自己的表達,孩子們對小蝌蚪的各種動態有了一定的理解,老師先讓孩子了解小蝌蚪的特征,再讓幼兒討論小蝌蚪游動的反向,是怎樣改變小蝌蚪游動的方向的,突出了本節活動課的重點。將語言發展,數的感知,探索巧妙的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