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初中古詩教學法
調(1)風煙望五津(望五津風煙):遙望您去蜀州時將經過的五個渡口,那里關山重重,煙霧迷蒙,我實在為你擔心。(2)無限河山淚(河山無限淚):為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我的眼淚無窮無盡。(3)煙籠寒水月籠沙(互文):淡淡的煙霧和朦朧的月光,籠罩著寒冷的江水和沙灘。
想(1)海日生殘夜:黑夜尚未散盡,一輪紅日就從大海中冉冉升起。[先譯后聯想]黑暗之中孕育著光明,光明與黑暗同時存在于一個畫面當中,最后光明沖破了黑暗,放出萬道霞光。這是多么令人驚奇多么令人鼓舞的一幅畫呀!
品(1)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品]一個“潛字”,寫出了春雨滋潤萬物而又默默無聞的美好品格,從中也折射出詩人杜甫關心天下蒼生疾苦的善良情懷。(2)山光悅鳥性,譚影空人心。[品]不說山光使詩人心情寧靜愉悅,而寫山光使飛鳥怡然自樂,這就是含蓄不露,這就是詩味。鳥的怡然自樂,正是詩人淡泊寧靜的反映。這就是借物境寫心境,用光和影營造了一種幽靜清寂的境界。(3)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初語第三冊)[品]這句詩有三層境界,“孤帆”一層,“運影”一層,“碧空盡”又一層。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漸漸地,連他的船也望不見了,只能望見孤帆一片,李白還在岸上望著。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見了,只看見隱隱約約的帆影,李白還在岸上望著。③最后連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還在岸上望著,只看見長江默默無語地在天邊流著。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五、指導朗讀
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朗讀,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更能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強烈真摯的情感,更能引起他們的共嗚,從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朗讀教學時,要防止三種不良傾向。一是為讀而讀,對學生的朗讀不加以指導和評點,走過場而已。二是只放錄音帶而不親自示范朗讀。由于朗讀帶一般由藝術表演家錄制而成,其閱歷和感悟與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相當大的差距。如果不顧城鄉學生的差別,不因材施教,不考慮教學對象和教學條件,硬要機械模仿,無異于拔苗助長。我們主張最好老師當面范讀,同時配合面部表情、動作等體態語,因材施教,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溝通情感的橋梁,起到錄音帶無法替代的作用。錄音帶的作用適合于詩歌欣賞,提高審美鑒賞能力,一般不適用于范讀。三是朗讀前缺乏感情理解的基礎和忽視感情積累、醞釀的過程。
古詩朗讀要講究節奏,這樣才能瑯瑯上口,音韻優美。一般來說,按表音節奏劃分多,按表意節奏劃分少。四言為“二二”節奏,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五言有“二二一”節奏,也有“二一二”節奏,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晨興/理/荒穢,帶有/荷鋤/歸”。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節奏,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另外還有“二二一二”節奏,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同時,韻腳要讀得響亮而稍長,讀出詩歌的韻味。
古詩的讀法有三種類型:朗讀、朗誦和長吟,這三種對節奏的處理要求有所不同,應當分清類型。另外,師生對朗讀的要求也不一樣,應該有所區別。
古詩詞朗讀還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調,如壯志難酬、蒼涼悲愴的《漁家傲》,豪邁奔放、想象瑰麗的《望天門山》,氣壯山河、慷慨悲壯的《過零丁洋》,委婉含蓄、纏綿緋惻的情詩《無題》,與世無爭、清新自然的《歸園田居》,憂國憂民、沉郁頓挫的《春望》。
六、角色表演
通過角色表演,學生會漸漸進入詩人豐富的情感世界,進而引起情感共鳴。在表演時,可進行適當的分工,有導演、有主要演員和群眾演員,有模擬場景,通過揣摩詩人當時的表情、動作、心理來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如教學《杜少府之任蜀州》,可讓兩位男生戴上紙糊官帽,分別扮演王勃與杜少府,并在黑板寫上提示板書:[地點]京城長安[環境]古箏曲響,柳色青青,煙霧彌漫。[事件]送別友人[對話]王、杜二人。[動作]勸酒-握手-勸慰——叮嚀-告別。
然后讓學生根據以上信息,自由創作,最后由學生評議。通過表演課文內容,既激發了學生外在的學習樂趣,又引發了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內在樂趣,使每一個學生都最大限度地有所收獲,有所發展,達到樂學和善學。這是一種強烈的發自內心深處的學習動機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