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突破性使用教參的收獲
八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講完了,馬上要進行寫作訓練,我心里有一份隱隱的不安,對于剛上初中二年級并且是第一次接觸議論文的孩子來說,能寫好一篇完整的議論文嗎?憑經驗,過去初二下學期學寫議論文都是比較困難的事,況且寫作一直是學生感到頭疼的事。果不其然,寫作課堂上的學生在知道了本節課的內容后,個個無精打采,勉強配合我把學過的單元知識簡要復習了一下,當我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討論書上的參考題目時,學生怨聲四起,紛紛表示:這有什么好寫的?寫不出來!老掉牙的題目……我只好等他們喧鬧一陣后慢慢引導:“大家不要急嘛,你們有沒有寫好本次作文的愿望啊?”“有,當然有!”學生們應和著。我說:“有志者事竟成啊!”馬上有同學站起來說:“老師,光有些好的愿望是不行的呀,我是真的寫不出來呀!”有的干脆說:“有志者也未必事竟成啊。”我接下來說道:“是嗎?那是怎么回事呢?”同學們來了興致,討論起來。我趁勢說,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也可以寫的。此時,有的同學開始點頭了,我拿起一名同學的課本指著那上面粘貼的明星頭像說:“這是什么?為什么貼他的?而且貼在這里?除了貼頭像你還對這位明星有哪些了解?而我們大家對此又是什么意見呢?”學生們又是一陣七嘴八舌的議論,我覺得學生稍有一些狀態了,于是勸大家把最想表達的想法整理充實一下,寫出來。這時,又一名同學站起來:“老師,能不能自己選題目啊?”話音剛落,幾乎是絕大多數同學也附和起來。我一看,壞了,我們課本中的作文題目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怎么辦?看著學生們期盼的眼神,我心一動:對,按學生的意愿辦!只有他們是學習的真正主人啊!每一個學生都應當按照自身的能力或要求去展開學習,既然他們有要求,并且還是合理要求,那么就由他們去吧。我把想法一公布,學生們就歡呼起來,剛才都還悶悶不樂的小臉此時展開了發自內心的笑容。看他們是真的高興,我卻放心不下:哎,會是個什么樣的結果呢?
當我懷著忐忑的心情打開學生的作文本時,我是真的震驚了:
且看這題目:《論潛能》、《談堅持》、《論創新》、《談嚴謹》、《說心態》、《談謊言》、《談嘗試》、《學會寬容》、《哭,也要用自己的聲音》、《一滴水放進大海才永遠不會干涸》、《別一步踩得太高》、《罵的藝術》、《論“吃”之中外篇》、《陽光總在風雨后》等等,這題目所傳達出來的信息著實令我驚詫之余平添了許多興奮。
再把內容細讀,我簡直愛不釋手,更是讓我生出許多感慨:
1、這一代孩子對自身有了更明確、更客觀的認識。
李雨霏同學在她的《別一步踩得太高》一文中說:“聰明的人們把一個大目標分解成幾個小目標來一一達到。這樣分解了達到目標的難度,容易去實現,也許自己在完成一個小目標后擁有片刻的時間來調整自我。”
“不要把眼前的位置定得太高,這樣即使是失敗了,也不會摔得很痛,把一步變成幾步來走,最終才會達到那個邁一步時曾經太高的位置。”
“并且,定一個符合自身因素的位置。要知道目標的高度與自身的能力成正比,我們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自不量力’,一步的高度,適合自己的腿長才是明智之舉。”
這篇文章由平時的爬樓梯游戲想到我們平時定的目標,進而得出“別一步踩得太高”,真的是巧妙而深刻。
劉一龍同學的《一滴水放進大海才永遠不會干涸》中,引用王杰的話:“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混合以后比花崗巖還要堅硬。”由此引出:“我們要想在社會中立足,就要知道,我是一滴水,我是一粒沙,我要與別人合作,我要融合進社會,這樣,我才不會被社會淘汰,才不會被人類淘汰,即使你是天才、超人。”
很顯然,他已經認識到自身力量的微小,合作才是發展壯大的途徑。
董佳寧同學在《我看“追星”現象》一文中列舉了周圍同學以及社會上的膚淺追星現象后說:“與其如此追星,不如選一位科學家,以他為榜樣,激勵自己。有多少高考狀元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并以科學家為榜樣,通過勤奮努力而成為萬人矚目的狀元。而追歌星影星追成狀元的卻聞所未聞。”并且還“奉勸那些正在瘋狂盲目追星的人們懸崖勒馬,不要再盲目追星,即使追,也要多追恒星,少追流星”。
學生的語言雖還稚嫩,但也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也值得稱道。
2、學生的觀念新,緊跟時代的腳步。
如前文提到的《一滴水放進大海才永遠不會干涸》中認識到的合作意識。
趙芮彤同學《論潛能》中認識到“潛能是人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
王慧時同學《哭,也要用自己的聲音》中認識到個性對一個人,對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作用。她說:“個性就像一棵深扎在現實中的大樹,創造力使其擁有自由的豐富的空間生長枝葉。”
崔越同學《論創新》中大膽提出:“中國是一個缺乏創新的國家,從小孩子就被灌以要聽話的思想,‘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總是循規蹈矩,必定一生碌碌無為,中國多的是在國際物理競賽中摘金奪銀的學生,卻沒有什么人在物理界作出突出貢獻被載入史冊,而那些物理大家,在學校似乎沒什么表現,比如愛因斯坦,在學校的課程一塌糊涂,但因為有自己的理論,自己的思想,才在物理界馳名,獲得諾貝爾獎。因而,脫離創新就是毀滅進步。的確,創新會違背常規,會觸犯權威,會有重重困難,但只有勇于創新,社會才會進步,個人才會成功,人類才會有新的輝煌。”
在我們大聲疾呼創新精神的時候,我們的孩子也發出了來自心靈深處的吶喊,我們真該感謝這個時代,感謝這個時代鍛造出來的孩子們。
3、學生們的思維開放、活躍。
車馳同學在《談謊言》一文中大談謊言的好處,分別用事實論據證明謊言的美麗、謊言的純潔,說得不無道理,并且指出:“一個人寧可聽一百句謊言,也不想聽一句他不愿聽到的真話。”真是新穎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
李春昊《罵的藝術》被他自己稱為“大罵論”,把被人們所不齒的罵論得深入透徹,從低級罵的臟、俗,到中級罵的深婉、高雅,直至高級罵的絕妙,以及各種罵的用途、效果,論得令人忍俊不禁之時,不得不贊同他的觀點:“罵的藝術,仰之彌高,鉆之彌深,奧妙無窮,著實值得我們去鉆研,去開拓……”
哎,若不是讓同學們自由選題,哪能得以見到如此高論呢?
4、學生們對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薛茗茗在《學會寬容》中說:“學會寬容,就需要有一顆仁愛之心,要善于化干戈為玉帛,要保持容人的心胸得饒人處且饒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話說明,與人相處要有寬容的態度。過于苛求,就難以發現別人的優點,不能與人合作,最終導致自我孤立。”并且舉《還珠格格》中紫薇原諒容忍皇后的故事,說:“像這樣,既幫助了別人,使別人免受責備,同樣也幫助自己,使自己心情快樂,不被一些無所謂的煩惱所困擾,那世間得增添多少幸福與溫馨啊!”
想不到,對電視連續劇的觀賞和喜愛竟帶來了這么一番思考,也像與人談心,親切自然,入情入理。
王第寫了一篇2500字的議論文《論“吃”之中外篇》。文中歷數中國從古至今吃的歷史,說:“幾千年來,中國人多將經歷用在吃上,在我們嘲笑外國人吃的低水準、低智商的時候,為何不看看老外的經濟是如何的發達,儀器是如何的高精尖,科技是如何領先?我們把琢磨吃的勁頭用在科學研究上,那么,中國還會被外國人評價成‘中國人只會吃’嗎?一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的偉大民族是不應該淹沒在吃災中的!”
是啊,我們現在的中國怕真的處處是大吃之地,個個是大吃之人,時時是大吃之機了。孩子的痛陳雖然片面、偏激,但也讓我們對身邊人、身邊事多了一些更認真的思考。同時看到了蘊藏在孩子身上的深刻的思想力量,孩子的眼睛是睿智的,孩子的心靈是清澈的,孩子的思想是鮮活的。
試想,如果不是突破教材,學生哪能如此酣暢地表達心聲?我們又怎能看到孩子們這么豐富而深刻的思想?語文教學創新不是目的,而激發學生潛在的精神生命意識是我們教師永遠的追求啊!語文是表情、達意、載道的工具,那么,就讓我們恰當運用這一工具,盡可能地給學生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在語文學習中做主人,多受益!
附學生習作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