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教案(通用2篇)
《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教案 篇1
設計說明
1.以舊知引新知,在知識遷移的過程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數學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為基礎,學生作為獨立個體的人,他們有自己的認知和知識基礎,所以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觀察、操作、計算、交流等活動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上課伊始,以一位數進位加法和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作鋪墊,讓學生重溫舊知,作為本節課學習新知的基礎。在學生經歷動手操作,明確算理之后,讓學生嘗試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實現舊知到新知的遷移,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獲取新知的能力。
2.動手操作,感悟算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動手操作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實踐活動,對小學數學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本設計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動手擺小棒。在擺小棒的過程中,把5和7合成的12根小棒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看作1個十,與其他6捆(即6個十)相加,得到7個十,從而明確滿1個十之后要與另6個十相加,為筆算中“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1”奠定基礎,使學生經歷“滿十進1”的知識的形成過程。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小棒 學情檢測卡
學生準備 小棒
教學過程
⊙復習鋪墊
1.口算。
7+6= 8+4= 9+5= 6+8=
7+5= 5+8= 6+6= 4+6=
2.筆算,指名板演:35+34。
師:做筆算加法時要注意什么?怎樣寫豎式?從哪位加起?
3.導入新課。
師:如果將35+34這道題中的34改成37,變成35+37,那么在計算時會出現什么情況?這就是今天我們要研究的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一位數的進位加法和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進位加法,為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打好基礎。
⊙學習新課
1.課件出示教材14頁例3。
借助“擺一擺”解決“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學生”這個問題。
師:請同學們讀題思考,然后列出算式。
(學生列出算式:35+37)
師:為什么這樣列式?
預設
生:因為要求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學生,就是把二(1)班和二(3)班的學生人數合起來,所以用加法計算。
師:這道題你會算嗎?同學們可以用小棒擺一擺,算一算。
(學生擺小棒計算,然后交流算法)
預設
生1:我是這樣算的,3捆小棒與3捆小棒合起來是6捆,就是60根。5根小棒和7根小棒合起來是12根,60根加上12根就是72根小棒,所以35+37=72。
生2:我計算的結果也是72,不過我是這樣算的,3捆小棒與3捆小棒合起來是6捆。5根小棒和7根小棒合起來是12根,我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這樣就變成了7捆零2根,也就是72根。
師:3捆加3捆是6捆,為什么現在成7捆了?多出的1捆是哪來的?
預設
生:7根加上5根是12根,把10根小棒捆成1捆,12根就變成了1捆零2根,和6捆加在一起就變成了7捆零2根。
師:說得非常好!當小棒夠10根的時候就可以捆成1捆,再加起來的時候,就要和成捆的小棒加在一起,也就是說,這個1表示的是1個十,計算時要與十位上的數字相加。
2.(1)根據擺小棒的過程,用豎式算一算。
師:你會用豎式計算這道題嗎?
(學生嘗試計算)
(2)問題引導,理解計算過程。
師:個位上5加7等于幾?個位相加滿十了,要把這個十放在哪?
(學生討論、交流后匯報:個位相加滿十,要把這個十放在十位上)
師小結:個位相加滿十,要把這個十放在十位上,這就叫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1。向十位進的1可以在十位上靠近橫線的地方寫一個小1,這個小1叫做進位1,表示向十位進1。
師:那么十位上怎么算呢?
(十位上3個十加3個十是6個十,還要加上個位進上來的1個十,也就是7個十,所以十位上應該寫7)
3.反饋練習。
(1)用剛學到的方法計算教材14頁“做一做”中的56+37=,然后說說你的計算過程。
預設
生:先算個位上的6+7=13,個位相加滿十,要向十位進1,在十位上靠近橫線處寫一個小1,個位上寫3;再算十位,5+3+1=9,把9寫在十位上。在橫式后面寫上得數93。
師:在計算過程中要注意什么?
(學生交流后匯報:注意向十位進1時,要在十位上靠近橫線處寫一個小1。計算十位時,不要忘了加上進位的1)
(2)學生獨立做教材14頁“做一做”中余下的兩道題。做完后,同桌互相說一說計算過程。
4.討論總結。
討論:這節課學習的兩位數加兩位數與以前學習的有什么不同?這樣的題應該怎樣計算?
總結:像這樣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1的加法,叫進位加法。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時要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個位相加滿十要向十位進1。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借助擺小棒的過程明確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1的方法,加深對進位加法算理的理解,然后根據算理完成豎式計算,讓學生經歷新知的形成過程。
《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4、85頁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兩位數加兩位數計算方法的過程,理解并掌握進位加法中,“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的算理以及從個位加起的必要性,能正確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發展解決問題的策略,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3.在數學學習的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4.培養學生作業書寫格式規范、字跡工整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進位加法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的算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我們班有沒有小朋友收集郵票?收集郵票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增長知識,可以培養辦事認真的習慣和毅力。你們看,有兩位小朋友都是集郵愛好者,他們正在數自己的郵票張數呢。(出示情境圖)
二、合作探究,獲取新知
根據現實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小朋友你從圖中知道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問題,能列式解答嗎?
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選出求和的問題:“兩人一共有多少張?”并讓學生列出解決問題的算式“34+16”
三、實踐操作,探索算法。
1.學生嘗試計算34+16。
(1)“34+16=?請大家四人小組合作來討論一下。同學們可以借助計數器、小棒這些學具,也可以嘗試創新用別的方法,看哪個小組討論的最好。”
。2)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教師巡視,每組選一名代表上臺講解算法。
反饋方法1:我們組用計數器,先在十位上撥3個珠子、個位上撥4個珠子。要加16,十位上撥1個珠子、個位上撥6個珠子。個位上4個加6個是10個珠子。就在十位上撥1個珠子,把個位上10個珠子撥去。得到50。
反饋方法2:我們組用小棒來擺的。先擺3捆4根,再擺1捆6根。4根加6根是10根,10根可以再捆成1捆。3捆加1捆再加1捆是5捆就是50根。
反饋方法3:列豎式,并引導學生討論應該從哪一位算起?說說自己的理由。
十個
34先算個位4加6得10,向十位進1
+16位寫0;
50十位3加1再加進上的1得5。
全體齊復述后,再指名復述練習。
2.試一試
65先讓學生獨立嘗試計算,再請幾個學生板
+28演,集體評議、訂正。
3、結合兩道算式,請小組討論在筆算進位加法時要注意什么?
、傧嗤瑪滴粚R;
、趶膫位加起;
、蹅位滿十向十位進1。
四、鞏固提高,練習實踐
1.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分組練習,指名板演,并選擇其中的幾道題說說筆算的過程。
2.想想做做第2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想想做做第3、4題
學生看圖意,再獨立列式解答,注意提醒學生注意寫上單位名稱。
五、總結
說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