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的烽煙(說課稿)
并請學生們思考:這則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達到訓練學生運用歷史材料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3.設問:面對嚴重的鴉片走私,一些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改革傾向的清朝官員,主張嚴厲禁煙,你們知道代表人物是誰嗎?
放映影片剪輯(林則徐上書道光帝的片段),使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了解當時的歷史史實。
4.林則徐到達廣州后,很快就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他宣布: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大家知道林則徐是怎樣禁煙的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用自己的話講述林則徐禁煙的故事并給予簡要評價。)
5.虎門銷煙的意義應該在學生們給林則徐的評價后,自然地引導學生回答出來:虎門銷煙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決心和勇氣,振奮了民族精神,維護了民族尊嚴。
6.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可以設問:有人說,因為林則徐禁煙,鴉片戰爭才爆發。你們贊同這一觀點嗎?
讓學生充分討論,并發表個人見解。最后得出鴉片戰爭是英國政府為了保護鴉片走私,借口中國禁煙而蓄謀發動侵華戰爭的結論,從而達到正確認識歷史史實的目的。鴉片戰爭爆發的時間應該要求學生記憶,因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性時間。爆發的標志要求學生知道即可。
7.鴉片戰爭的過程,可以要求學生自己通過看地圖,形成一個初步的印象。特別是對于戰爭中英軍進攻的路線(主要在沿海地區)應該讓學生在大腦中形成印象,為后面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對于戰爭結果,要善于運用“想一想”(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為什么會失敗?)指導學生討論。最后得出結論:清政府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經濟落后;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后;綜合國力衰弱等等。(只要學生答出其中的一點,或者擁有不同的觀點,均應該給予表揚。因為討論此問的目的主要在于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8.《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要求學生能夠簡述。可以引導學生從四個方面閱讀、記憶:開放通商口岸、賠款、割地、稅款。并著重指出:《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其影響,可以結合“每課一得”(即什么是國家主權)、“自我測評”讓學生們更好地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
9.鴉片戰爭失敗后,一些愛國知識分子開始睜眼看世界,尋求革新救國的方法,魏源是杰出代表人物。因此,要讓學生知道魏源和其編著的《海國圖志》。可以給學生展示魏源的一些小資料,如魏源的簡歷、編著《海國圖志》的背景、內容、主張及意義。再利用書本上的照片和文字材料對學生進行遷移訓練,即“想一想”:你認為‘師夷長技’能夠‘制夷’嗎?鼓勵學生自由討論并發表自己的見解。
(三)小結:
通過小結,進一步讓學生理清本課的線索并鞏固所學內容。
結束語:
同學們,19世紀上半期,英國商人為了牟得暴利,向中國大量傾銷鴉片,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災難。林則徐受命到廣州查禁鴉片,并在虎門灘頭銷毀鴉片110多萬公斤。英國政府卻以此為借口,于1840年6月,蓄謀發動侵華戰爭,強迫清政府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清朝的戰敗求和促使了以魏源為代表的愛國知識分子開始睜眼看世界,尋求革新救國的方法。從此,中國人民面對西方列強的一次次侵略,走上了不斷抗爭和探索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