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教案
教師講述: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直接原因)。德奧把這個事件看成是發動戰爭的極好借口,趁機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教師提問:大戰爆發后,哪個國家為了自身利益背離了原先參加的軍事集團?
學生回答:意大利。
教師提問:我們應如何評價意大利的參戰?意大利加入協約國一方,對自己的盟友開戰說明了什么?請同學們開始討論。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1882年,意大利加入到了德奧軍事集團,原屬同盟國成員,但由于矛盾重重,一開始就是個最不穩定的成員。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利用意大利在財政和經濟上的困難,采用先打(關稅戰)后拉(貸款),并配合其他靈活外交手段,使意大利實際上從三國同盟中分化出來。大戰爆發后,意大利借口奧匈對塞爾維亞宣戰事先未同意大利磋商,有悖于三國同盟約,拒絕參加對協約國作戰,于 8月3日宣布中立。戰爭初期,意大利同交戰雙方都提出過領土和其他方面的要求,雙方進行討價還價,由于協約國爽快地答應了意大利的要求,于是,意大利于 19xx年4月26日在倫敦同英、法、俄簽訂了四國秘密協定。 5月23日,對奧匈宣戰。意大利的三心二意、望風使舵,充分說明了帝國主義發動一戰,完全是為了謀取自身的利益。就帝國主義國家之間而言,只有利益的結合,而毫無信義而言。所以,我們說,一戰實際是一場帝國主義間的爭奪戰。
三、空前的災難
教師提問: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像“絞肉機”一樣的戰役發生在什么地點?
學生回答:凡爾登。
教師講述:第一次大戰開始后,法英軍隊同德軍在西線展開了激戰,西線戰場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個主要戰場。1914~19xx年,德軍在各個戰場上都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急于改變戰場局面。19xx年,德軍集中大量兵力向法國的凡爾登要塞發動了進攻。凡爾登是法國的著名要塞,是通向巴黎的門戶和法軍戰線的中樞。在凡爾登戰役中,法軍總兵力的70個師中有66個師先后參加了凡爾登戰役,而德軍也有46個師投入戰斗。雙方傷亡的總兵力高達70萬人,其中,法軍損失略多。因此,凡爾登戰役也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德軍在這一戰役中耗盡了元氣。法軍反攻開始以后,逐次收復了凡爾登以東的大片土地,德軍節節敗退。到1917年,德、奧陣營日益衰敗,終于在1918年戰敗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隨即結束。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決定性戰役和轉折點,德軍未能實現它奪取凡爾登包抄巴黎南路的計劃,在耗盡兵力后再也找不到出路,最終失敗。
炮轟后的凡爾登城鎮
教師講述:1918年,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大戰結束了,但戰爭卻給世界留下深刻的影響。世界大戰給世界帶來了哪些后果呢?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其造成的社會后果及其規模,即參戰國之多,軍隊之眾,戰線之長(2500— 4000公里)、戰斗之激烈,在整個人類歷史上都是空前的。武裝斗爭不僅在陸地和海洋進行,而且發展到空中。還使用了化學殺傷兵器。戰火波及歐洲,亞洲和非洲。卷入世界大戰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口,占地球人口的2/3以上。戰場上雙雙傷亡人數達3000多萬,還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戰爭帶給人類空前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