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教學設計
2.農民是否能夠自主決定如何使用土地?3.農民的積極性是否得到提高?各組派學生代表講述整理好的口述資料,教師總結建國以來我國農業(yè)的一步步變化,引導學生得出珍 惜現在幸福生活的結論(過渡)如果說對內改革是立國之本,那么對外開放就是強國之路,對外開放是時代的潮流,是實現我國國民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對外開放 也開始起步了。三、對外開放 板書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對外開放的決策后,人們開始解放思想,把眼光投向世界,創(chuàng)辦經濟特區(qū)為實行對外開放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顯示地圖,閱讀 課本內容找 出:(一四個經濟特區(qū)1980年(板書)(二)沿海開放城市1984年(板書)(三)經濟開放區(qū)1985年(板書)(四)上海浦東新區(qū)1990年 板書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小資料”明確區(qū)分特區(qū),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和經濟開放區(qū)的概念,導出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qū)——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板書回憶課堂所學內容,學生共同回答;或者如有時間學生做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光輝的標志,它表明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 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新時期。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的祖國一定會蒸蒸日上,日益繁榮昌盛。板書設計第15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一)鄧小平(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三)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和意義二、農村的改革之路(一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三、對外開放(一)四個經濟特區(qū)1980年(二)沿海開 放城市 1984年(三)經濟開放區(qū)1985年(四)上海浦東新區(qū)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