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3.“《辛丑條約》”一目是本課的又一重點。教師應提醒學生,同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的國家,除出兵中國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之外,還有比利時、西班牙、荷蘭三國,共十一國。
教師應講明兩個問題:(1)《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條約的主要內容,教材列舉了四點,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四個方面歸納記憶。第一,經濟上,“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第二,政治上,“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第三,軍事上,“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第四,外交上,“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蓖ㄟ^《辛丑條約》,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進行了又一次駭人聽聞的經濟掠奪,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國主義列強的武裝控制之下,最終確立了清政府為帝國主義列強忠實走狗的地位。指導學生看《辛丑條約簽訂的情況》插圖,以加強教學的直觀性,但不作為要求。
(2)《辛丑條約》給中國造成的嚴重危害是本課的難點。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通過對條約主要內容進行分析,而后再指導學生對《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進行對比分析,以深化學生對《辛丑條約》嚴重危害性的認識。
4.本課教學內容完成之后,可以簡單將《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進行列表歸納,結合活動與探究1進行小結指出: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中國已經完全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
練一練
下列各條款不屬于《辛丑條約》的是
[ ]
a.賠款2億兩白銀
b.拆毀大沽炮臺
c.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d.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
活動與探究
1.議一議:《辛丑條約》簽訂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為“洋人的朝廷”。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為什么?
2.談一談:《辛丑條約》中的劃定使館界,與今天的使館區有何不同?
知識介紹
克林德碑
八國聯軍向北京進犯時,作惡多端的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東單被清兵擊斃。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外國侵略者以此為借口,強迫清政府向德國政府公開道歉,并為克林德修建一座紀念碑。清政府被迫答應這一無理要求,在崇文門用大理石修筑了一座牌坊式的紀念碑,并在上面刻著“為國捐軀,令名美譽”等字樣。這是中國的奇恥大辱。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戰敗而告終,中國成為戰勝國之一,北京人欣喜地拆毀了克林德碑。后來,他們把拆下來的牌坊移到中山公園,重新修好,改為“公理戰勝”碑。新中國成立后,在1953年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上,為表彰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所作的貢獻,決定將“公理戰勝”碑改為“保衛和平”碑。
活動課 列強侵華史綜學習
模擬時事報道——侵略與反抗
1840年,英國侵略者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五千年文明古國從此慘遭帝國主義列強鐵蹄的蹂躪,四萬萬中國人民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民族的生存和尊嚴,為了中華的崛起,中國人民前赴后繼,不屈不撓,譜寫了一曲曲悲壯激越的近代史詩。請你作為一名記者,穿越時光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的今天,將你見到的這幅交織著腥風血雨,凝聚著親仇愛恨的歷史畫卷告訴世人!拌F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請用你的這正義之筆,將侵略者的殘暴和丑惡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把中國人民的不屈反抗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