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新變法運動
材料三 如圖 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國近代哪一歷史事件?其中的萬言書提出的主張是什么?
1895年春的“公車上書”。
主張:反對議和,主張編發。(或者主張“拒和、遷都、變法”,要求光緒帝變法。)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戊戌新政的內容。
發展商業,培養人才。
(3)材料三反映的是誰英勇就義的情境?為什么他說自己 “死得其所”?我們應該學習他什么精神?
譚嗣同;譚嗣同希望用自己的流血犧牲來喚醒國人,所以他認為自己死得其所。
為了變法圖強,不拍犧牲。
【教學案例1】
第7課 維新變法運動
課型:新授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了解嚴復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對近代思想發展的積極影響。
了解“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認識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提高客觀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思考“維新派與洋務派主要思想的異同”等問題i增強閱讀和比較的能力。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戊戌變法興起于民族危機日益深重之時,旨在救亡圖存,是一場愛國的、進步的變法運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學習康有為、嚴復、譚嗣同等一代知識分子勇于向先進的國家學習,敢于開拓進取、創新變革的精神和高度的歷史使命感、責任感。
教學重點:了解“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和嚴復的主要思想,認識戊戌變法的影響;同時加強閱讀、分析;比較等能力的培養,體會維新人士勇于創新變革的精神。
教學難點:如何客觀認識戊戌變法的社會影響和認識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教學過程與方法:
【導入新課】:(5分鐘)
復習:為了挽救國家統治危機,封建地主階級倡導了一場什么運動?它是否使中國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標志是什么?為什么?(洋務運動;否;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洋務運動這種革新是基于統治階層內部的,只是統治階層為了鞏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徹底的,很保守的。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
導入:指導學生閱讀導言后,指出:“維新變法”是以救國為宗旨變法運動。
【講授新課】:(25分鐘)
教學過程:
教 學 活 動 意圖
師:展示光緒帝像。光緒(1871—1908),4歲即位,終身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陰影中。他經歷了中法戰爭、中日戰爭的失敗,目睹了帝國主義掀起的割地狂潮。
生:觀察光緒帝像。
師:在內憂外患前,你認為27歲的光緒帝應該怎么辦?
生:自由回答老師的問題。
師:對學生發言做鼓勵性評價。
結論:光緒帝不愿做“王國之君”,準備采取積極的措施,挽救國家危亡。
引出課題:
一、“變則存、不變則亡”
師:在要不要變法的問題上,當時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
生:由兩組學生中選出的代表宣讀他們從媒體上找出的兩種不同的觀點。(課前準備好的)
師:如果你生活在1895年,你會支持哪派觀點呢?
生:參照書上75頁的材料,分小組進行討論。后由學生自由發言。(在辯論中加深對康有為、梁啟超的思想的理解,感悟和認同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師:總結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