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新變法運動
《第7課維新變法運動》課堂實錄
板書:第7課維新變法運動
師:同學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嗎?
生:九一八,日本侵略東三省。
師:對,1931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出兵侵占東三省,是我們的國恥。在1895年歷史同樣也銘刻了中國恥辱的一頁,也和日本有關,這是哪一事件呢?
生: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慘敗,簽訂《馬關條約》。
師:沒錯,同樣在這一年,北京城發生一件大事。1300多進京趕考的舉人聚在一起人聲鼎沸,議論紛紛。這時走出一人,手中拿著一篇文章高聲朗讀起來。這1300多人頓時鴉雀無聲,都在仔細聆聽。這個人是誰?他讀的是什么?這個人就是廣東舉人康有為,他所讀的就是用兩天一夜寫成的一萬多字的上書。眾舉人聽完后紛紛表示贊同上書內容,并在上書上簽字,表示要聯名上書。這就是歷史上的“公車上書”(板書)。為什么叫公車上書呢?
生:讀書上注釋。
師:表揚看書非常仔細,認真做了預習。為什么這些舉人要聯名上書呢?
生:《馬關條約》的簽訂。
師:回憶《馬關條約》的內容。
生:略。
師:概括,陪兩億、割三地、開四口、設工廠。這是《南京條約》之后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板書:《馬關條約》
師:面對民族危機大大加深,康有為在上書中提出什么主張?
生:反對議和,請求變法。
師:議和是指什么?
生:《馬關條約》
師:變法是指什么呢?你能從書上對康有為的介紹中找到答案嗎?
生:學習西方的制度。
師:什么制度?經濟制度還是政治制度?
生:政治制度。
師:沒錯,主要是學西方的政治制度,想要在中國建立君主立憲制。什么是君主立憲制?看“每課一得”,并想一想現在有哪些國家還是君主立憲制國家。
生:英國、日本。
師:學習西方的制度,建立君主立憲制是否符合當時的歷史潮流?當時的歷史潮流是什么嗎?當時的歷史潮流是“近代化”(板書)。什么是近代化?簡單說就是“經濟工業化,政治民主化”(板書),建立君主立憲制是實現政治民主化,因此是符合時代潮流的。公車上書之前維新變法的主張還只是一種政治學說,但公車上書之后就演變成一場政治運動了,我們歷史上就將其稱為“維新變法運動”。公車上書就是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板書。以康梁為首的主張變法的人我們稱為維新派。他們通過上書強求變法的舉動可以看出維新派非常依賴于誰?
生:皇帝。
師:沒錯,維新派希望依靠皇帝發動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因此我們也將維新派稱為“資產階級改良派”(板書)。那么公車上書有沒有達到目的呢?
生:沒有。
師:為什么沒有達到目的?因為上書根本就沒到光緒皇帝的手里。公車上書失敗后維新派就思考自己為什么會失敗,他們認為自己的變法主張知道的人太少,當時社會上沒有形成要變法圖強的社會輿論,怎樣才能讓變法主張廣為人知呢?你能幫維新派出出主意嗎?
生:演講
生:發傳單
生:出書
生:編歌謠
師:表揚并加以提煉和引導為“辦報、辦學、學社、譯書”(板書)出示材料一:
1897年底,全國出現了講求維新變法的
政治性學會33個,
新式學堂17所,
報刊19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