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課一 模擬時事報道──侵略與反抗-
下面就讓我們進入第一個板塊:國門洞開、社會淪陷──列強的侵略(a組)
記者1:1840年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并于1942年強迫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記者2:19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為主兇,美俄兩國為幫兇,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特別應該注意的是俄國在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趁火打劫,共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程度。
記者3:1894年日本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1895年4月,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又一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就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程度。
記者4:19xx年6月,由英國海軍司令西摩爾率領的八國聯軍開始侵略中國,19xx年強迫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從此,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其他成員補充:19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阿古柏和俄國還曾侵占過我國的新疆地區。
組長總結:從1840年至19xx年,西方列強通過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從封建社會一步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主持人:西方列強不僅用武力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而更為可恥的是他們還對中國進行了大肆的搶劫和慘無人道的殺戮。就讓我們進入第二個板塊:血海深仇──列強的侵華罪行(b組)
記者1:我是英國《泰晤士報》的記者。下面請看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的報道:(1860年10月6日電)“據估計,被劫掠和破壞的財產,總價值超過600萬鎊。在場的每個軍人都掠奪很多。在進入皇宮的宮殿后,誰也不知道該拿什么東西。為了拿金子,而把銀子丟了,為了拿鑲有珠玉的飾品和寶石,又把金子丟了,無價的瓷器和琺瑯器,因為太大不能運走,竟被打碎。總之,每個人都似乎不愿放棄這個特權,縱情肆意,予取予攜,手忙腳亂,紛紜萬狀。”這伙明火執仗的強盜,從軍官到士兵,每個人都是腰囊累累,滿載而歸。充分暴露出侵略者無比貪婪、窮兇極惡的本性。
記者2:(10月9日電)為了掩蓋劫掠的罪行,英國侵華軍全權代表額爾金提出“只有焚毀圓明園一法最為可行”。這個決定立即得到英國政府的支持。于是,額爾金下達了焚毀圓明園的命令。一座舉世無雙的名園勝苑數日之間竟化為一片廢墟。
*運用多媒體展示焚毀前后圓明園的圖片。播放電影《火燒圓明園》片段。
記者3:正像法國大作家雨果譴責英法聯軍暴行時所說:“有一天,兩個強盜闖入夏宮,一個動手搶劫,一個把它付諸一炬。原來勝利就是進行一場掠奪……有一個勝利者把一個個口袋都塞得滿滿的,至于那另外一個,也如法炮制,裝滿了好幾口箱子。然后,他們雙雙拉著手榮歸歐洲。這就是兩個強盜的一段經歷。在將來交付審判的時候,一個強盜就會被人們叫做法蘭西,另一個叫做英吉利。”
主持人:劫掠圓明園的罪行,充分暴露了侵略者貪婪、野蠻和殘暴的丑惡本質。不僅受到中國人民的強烈譴責,也遭到世界正義人民的痛斥。西方列強不僅劫掠、放火,而且殺人如麻,另人發指。請看甲午中日戰爭期間的一篇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