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難中的抗爭導學案
開田
1940年以后的日寇占領時期,北京糧食緊張,于是獎勵開荒。從這時起,農戶陸續入園平山填湖,開田種稻。圓明園這處在清初盛世歷經150余年苦心經營的湖山之勝,遂面目全非。
編輯本段
劫難過后
修復
圓明園被毀后,仍為皇家禁園。同治年間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曾試圖擇要重修。當時擬修范圍為20余處共3,000多間殿宇,主要集中在圓明園前朝區、后湖區和西部、北部一帶,以及萬春園宮門區、敷春堂口清夏堂等處。
但開工不到10個月因財力枯竭被迫停修。此后,慈禧太后雖然修了頤和園,但并未完全放棄修復圓明園,直至光緒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還曾修葺過圓明園雙鶴齋、課農軒等景群。1900(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挾光緒皇帝逃奔西安,京畿秩序大亂,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園內殘存及陸續基本修復的共約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搶一空,使圓明園的建筑和古樹名木遭到徹底毀滅。
巧取豪奪
其后,圓明園的遺物,又長期遭到官僚、軍閥、奸商的巧取豪奪,乃至政府當局的有組織地損毀。北洋政府的權貴們包括某些對圓明園遺址負有保護責任者,都倚仗權勢,紛紛從園內運走大批石雕、太湖石等,以修其園宅。諸如京畿衛戍總司令王懷慶、巡閱使(后賄選為民國總統)曹錕、步軍統領聶憲藩、京師憲兵司令車慶云、公府秘書長王蘭亨等都有此般劣跡,僅京兆伊(相當于后來的北平市市長)劉夢庚一人,在1922年秋季25天內,就強行運走長春園太湖石623大車、綺春園云片石104大車。
當時先后駐防西苑一帶的陸軍十三師、十六師、國民軍十一師、東北軍五十三軍、宋哲元二十九軍等。都曾強行拆除圓明園圍墻,私行出售磚石,或用以圈建西苑操場。頤和園、中山公園、燕京大學、北平圖書館等處,也相繼運走大批石件。
淪為廢墟
30年代初,在翻建高梁橋經海淀至玉泉山的石碴公路時,經北平市特別政府批準,將圓明園南邊(4800米)和東邊的虎皮石圍墻全行拆除,砸成石碴用以鋪路。于此前,還多次公開變價批賣園內的大城磚、虎皮石和云片石,乃至西洋樓殘存的大理石石柱等,這樣終至圓明園淪為一片廢墟。
編輯本段
歷史原由
帝國主義野蠻行徑
一方面,人們認為是:帝國主義對外擴張血與火的本性決定了他們所到之處的野蠻行徑。
另一方面,人們認為是“磕頭外交”引起的。當時英法要求和滿清談判,“北京駐使,內地旅行,長江通商,”也就是說,人家要來和你建立外交關系,互設使領館。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旅游,以及和中國通商。
當時,英法要求就以上三點和中國談判,按照現在的認識,中英雙方出現的種種爭端,在國與國之間關系中是十分正常的,應該通過雙邊協商談判來加以解決。
朝貢體系
但是,中國皇帝認為中國自古就是世界的中心,皇帝為天下共主,所有國家都是中國的藩屬,所有人見到皇帝都必須磕頭表示臣服。滿清的傳統外交主題就是讓夷狄們前來磕頭,并由此建立了一套被費正清稱為“朝貢體系”的完整外交模式。所以,麻煩在于,夷狄拒絕磕頭,而且他們還要長駐北京。
公使駐京必然導致覲見皇上,而對皇上不行跪拜之禮將有悖于己于“天下一統”的觀念,英法聯軍當時要求和滿清談判,要談判就要見皇帝;見皇帝,按照傳統外國使節就要在見皇帝時下跪,也就是為了磕頭或不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