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難中的抗爭導學案
1.19世紀60-70年代,新疆遭到哪些外國侵略勢力的入侵?
主要是俄國
2.收復新疆的欽差大臣是誰?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左宗棠;1884年在新疆設立行省。
【共同探究】思考一下:兩次鴉片戰爭有哪些相似之處?
從目的和結果(影響)上
以下供老師參考:
第二次鴉片戰爭實質上是中英鴉 片戰爭的繼續,認真分析比較“中英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兩課不難發現,同是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和掠奪中華民族罪行史的一部分,兩起戰爭皆因鴉片而起,都以清政府喪權辱國為結局,它們不是孤立的,是有著內在聯系的歷史事件,有其共性,因此在教授這兩課時,采用縱橫比較的方法,則能使學生對兩起歷史事件、現象的全過程有一個全面的系統的理解和認識,它有利于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理解、分析和評價歷史以及識辨大是大非的能力,這也是根據學生怎樣學來設計自己怎樣教的重要原則。
首先,這兩次鴉片戰爭,有相似之處,可把它們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它們的異同點。
兩次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強的侵略擴張。
第一次,是英國迫切需要對外奪取商品銷售市場和原 料產地;第二次是英、法、美等國,想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并使之合法化,所謂戰爭的導火線,僅是發動戰爭的借口,基于此,可廓清這一特定歷史現象所反映的本質問題,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借口,是中國的禁煙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借口是“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試想,當時如果沒有禁煙運動,沒有兩起事件的發生,它們就會偃旗息鼓嗎?否,它們依然會尋找另外的借口發動戰爭,因為它們早已選中中國作為其侵略對象,蓄謀已久,戰爭遲早要爆發。
在教學中啟發學生透過歷史的表面現象,認清侵略者的本質和狡詐手段,區別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發展進程的特點,從而提高學生鑒別事物的能力,這是歷史教學應遵循的原則之一,在這兩次反侵略戰爭中,我們試比較一下清政府、愛國官兵和中國人民各持什么態度,就很容易看出清政府的喪權辱國和人民大眾的英勇不屈,如: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內:道光帝驚恐萬分,派琦善到廣州與 英軍談判,琦善妥協,奕山投降,牛鑒臨陣脫逃,后來簽訂屈辱的中英《南京條約》、中美《望廈條約》、 中法《黃浦區條約》,愛國官兵和廣大人民:三元里人民抗英,關天培、葛云飛、陳化成等英勇犧牲,第二次鴉 片戰爭時,清政府不作認真的戰爭準備,完全寄希望于俄美兩國“調停”,當英法聯軍攻占天津后,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最終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與此相對照的是,南海、番禺 兩縣幾萬人民成立團練局,抵抗侵略;防守大沽炮臺的士兵開炮打擊入侵者,大沽人民冒著槍林彈雨,給戰士送餅送面,我們再分析一下戰爭的性質、結局、戰敗的主要原因,這里應指出的是,兩次鴉片戰爭對于中國人民來說 ,都是反對外來侵略的正義戰爭,英、法、美等國是侵略者,是非正義的,而中國都是戰敗國,正義之師折旗受辱,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尤其是清政府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經濟和軍事落后,經不起洋槍洋炮的打擊,亦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戰勝落后的、腐朽的封建制度,鑄成民族的奇恥大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