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
(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出現故宮建筑群及解說)
師:設問剛才看到的故宮,它是什么時候開始營建的?是哪兩朝皇帝曾經居住的地方?結合同學們課前的了解,你能否談談它的建筑風格(特點)?你看后有什么感想?
師:故宮是北京城的一部分。出示《明朝的北京城》圖。(指圖)北京城由宮城、皇城、京城三個部分構成(介紹北京城:布局嚴整、城墻高大雄偉、街道寬廣、筆直,故宮建筑群以及天壇等著名建筑是古代建筑的杰作)。
看音像資料。
生答:
(1)明成祖時修建的。
(2)是明、清兩朝皇帝居住過的地方。
(3)故宮建筑風格:
①造型雄偉。
②布局嚴整。
③以一條中軸線貫通南北,兩邊建筑左右對稱,是古代傳統的城市建筑的杰作,突出反映了皇權至上的特點。
④內外裝飾精美豪華……介紹自由閱讀卡“琉璃瓦和漢白玉”小常識。
⑤讓游覽過故宮的同學作介紹。
課前讀語文課《故宮博物院》,通過看故宮的影視資料,增加了對故宮建筑的情感體驗。
由于預先給同學閱讀《故宮博物院》與資料,一般能答出故宮建筑的特點(可以各抒己見,老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或啟發或補充或小結)。
老師要明確故宮(又叫紫禁城)是北京城最中間的一部分,以防止學生誤以為故宮就是北京城。
師:除故宮以外,明朝長城也是世界奇跡。用多媒體技術將《秦長城》《明長城》出現在同一屏上,上面用不同顏色分別標出秦長城與明長城的大致位置、走向。
請比較一下,明長城與秦長城有何不同?
師:放長城音像資料。
①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巍峨起伏、綿延萬里的長城,同學們看后有何感想?
②分組討論,歷朝修長城的目的、作用,我們如何來評價歷代修長城這件事?
③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以上問題。
師:(在學生討論并充分發表意見后)
所以長城被稱作建筑史上的奇跡。有位外國友人說:“建造長城的民族,是沒有任何困難不能克服的民族。”所以長城是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象征。
為抵御北方蒙古族南下,從十四世紀(明太祖初年)至十六世紀中期(明亡前夕),花了將近2xx年的時間,陸續修建長城。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反映了明朝社會什么時代特點?(請學生從明清幾個時代特點如君主制加強、資本主義萌芽產生、閉關自守等來考慮。)
學生看教師出示的秦、明長城。回答:
①秦、明兩朝長城地理位置不同。
②明長城更長一些。
生:看音像資料。討論回答。
①長城雄偉、壯觀,像一條巨龍。它是古代人民為中國乃至世界創造的建筑上的奇跡,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②工程浩大,難度極高,充分顯示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③修長城的目的是抵御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
④明代用修長城的辦法來抵抗北方蒙古族的進襲不可取,如果用這些錢物來發展科技、增強國力和改進軍用技術,也許效果更好。
生:讓到過長城的學生來介紹。
學生討論回答:
反映明閉關自守的特點。
由于多媒體技術將秦、明長城制作在一張圖上,學生很容易看出位置不同,明長城更長一些等不同點。
教師充分引導,給學生思考問題的視角。
組織學生討論,各抒己見,從長城的氣勢、長城在歷史上的作用,可以得出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充分顯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讓學生討論如何看長城,目的是啟發思維,讓學生學會多角度看問題。老師要啟發學生,給學生一些思考問題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