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土地改革
[投影顯示]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40多年前的春天,凱松莊園的400多名農奴自發成立了西藏第一個農民協會。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百萬農奴摧毀封建農奴制度的民主改革就從這個小小的村落拉開了序幕。在近半個世紀里,位于西藏雅礱河谷的凱松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來的凱松村已經城鎮化,800多人由農村戶口變成城鎮戶口,不少家庭蓋起了藏式小樓;200多戶居民已擁有123輛拖拉機和汽車;凱松人沖破“經商恥辱”的舊觀念,開起商店和飯館;1992年國家投資75萬元新建了3000平方米的現代化正規學校,凱松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45歲以下的成年人通過夜校學習已全部脫盲。圖為曾是農奴的拉珠(右)老兩口,如今住上了兩層的小樓。
同學們,少數民族地區的改革要比其他新解放區晚,全國約有三千五百萬人口的少數民族地區,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分別不同情況,用更長的時間,采取適合少數民族特點和有利于民族團結的政策,來完成民主改革的任務。1959年, 西藏地區進行了民主改革,中心任務是把封建農奴主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徹底消滅農奴制度。將近兩年的時間里,西藏地區完成了以土地改革為中心的民主改革。我們在投影里看到的“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就是當時民主改革的反映。
下面我把西藏民主改革的大概情況向大家介紹一下。
[教師講述]民主改革前的西藏社會制度,是政教合一、僧侶貴族專政的封建農奴制度,在政教合一的社會制度下,有農奴主和農奴兩個根本對立的階級。西藏農村中,占人口不到2%的農奴主占有幾乎全部的土地和農奴、奴隸,占人口不到3%的農奴主代理人,代表農奴主直接統治農奴;占人口90%以上的農奴,沒有土地所有權,人身依附于農奴主,勞動收入的一半甚至70%以上被農奴主剝削去;占人口5%左右的奴隸,人身完全為農奴主所占有。農奴主倚仗封建特權私設公堂、監獄,隨意對農奴施以酷刑,農奴受著農奴主殘酷的剝削和壓迫,被剝奪了起碼的做人的權利。
農奴以各種形式進行反抗和斗爭,他們難以忍耐,紛紛要求改革。由于改革的條件不成熟,中央決定六年不改,甚至可能“十一年不改”,然而農奴主階級卻極為頑固,他們“根本不要改革,永遠不要改革”,他們為了反對改革,甚至勾結外國反華勢力發動武裝叛亂,但他們以失敗而告終,其結果是使改革提前到來。
1959年3月22日,拉薩平叛剛剛結束,中共中央在給西藏工委的指示中指出:“西藏地方政府已撕毀《十七條協議》,背叛祖國,發動西藏的全面叛亂。”“中央原來決定的‘六年不改’政策,自然不能再繼續執行下去。”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于1959年6月28日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通過了《關于進行民主改革的決議》。這一決議正反映了百萬農奴的強烈愿望。
在西藏民主改革中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劃富農。這是因為西藏是個封建農奴制度的社會,農奴沒有土地所有權,人身依附于農奴主,農村沒有或只有極少數的自耕農,也沒有工人階級(自由雇工),農村資本主義還未發展起來,因此西藏農村不存在富農階級。到1960年,在80萬人口的農業區基本上完成了民主改革,廢除了農奴對于農奴主的人身依附關系,廢除了封建農奴主的土地所有制。農奴分得了土地、牲畜和其他生產資料,掙脫了農奴制的枷鎖,世世代代想得到土地的夢想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