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土地改革
在屬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獲。這就是勞動農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覺。土改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51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1.436 3億噸,比1949年增長了26.9%。
[教師小結]同學們,這是一個應該記住的季節。1949年到1952年,在新中國歷史上叫做經濟恢復時期。經過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不僅圓滿完成了經濟恢復的任務,而且工農業主要產品的產量已經超過新中國成立前的最高水平。其中:
鋼產量為解放前最高年產量的146.3%;
原煤產量為解放前最高年產量的106.5%;
原油產量為解放前最高年產量的137.5%;
發電量為解放前最高年產量的121.7%;
糧食產量為解放前最高年產量的109.3%;
棉花產量為解放前最高年產量的153.6%。
周恩來說:“在1949至1952年間,中央人民政府按照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規定,先后完成了全國大陸的統一,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進行了廣泛的和深入的鎮壓運動和各種民主改革運動,恢復了遭受長期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著重地發展了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和各種類型的合作社經濟,初步地調整了公私營工商業之間的關系,這一切都為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和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準備了必要的條件。”隨著工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中國的財政經濟狀況得到了根本的好轉,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1952年,全國職工家庭每人每年平均消費額達到189.5元,比解放前職工生活水平最高的1936年增長了35%。農民收入同1949年相比,一般增長30%以上。
短短的三年,新中國 從廢墟上站了起來。它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對著整個世界。
[布置作業]
一、選擇題
下列哪一項不屬于土地改革的意義
a.廢除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農業生產迅速發展
c.建立土地的公有制
d.農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答案:c
二、簡 答: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中,為什么要采取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
參考答案:1.這次土地改革是在革命戰爭基本結束后進行的,保存富農經濟,有利于鼓勵地主,減少土地改革的阻力。
2.保存富農經濟,是為了穩定城市資產階級,以保證國民經濟的恢復順利完成。
3.保存富農經濟,有利于保護中農經濟,去除農民在發展生產中某些不必要的顧慮。有利于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的恢復。
●活動與探究
1.閱讀一本有關土地改革的小說,了解土地改革的具體情況,如: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風驟雨》等。
2.小調查:調查一下自己家鄉在土地改革前后,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有什么變化。
●板書設計
第3課 土地改革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改革前的中國農村情況
2.土地改革
二、土地改革的意義
1.摧毀封建土地制度,消滅地主階級。
2.農民翻身做主人。
3.解放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發展。
4.鞏固了政權。
5.為工業化開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