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遺傳 教學設計
第一節 遺傳 教學設計一、教學設計思路
人體的每一個形態特征或者生理特征,叫做性狀。人體的性狀是由遺傳物質決定的,基因是遺傳物質中能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單位。遺傳物質(dna)位于染色體上,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載體。
課本是通過由“性狀的認識”到“基因對性狀控制的認識”進行編排的,符合初中生對事物的認知規律。通過對“探究竟”三個步驟的逐步研究,學生會逐步認識到“性狀→染色體控制性狀→染色體承載著遺傳物質(dna)→基因是dna上的功能單位”。
然后,教師在學生研究結論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分小組研究“大家談”的問題。在學生得出“基因是遺傳物質基本單位”的結論以后,教師講解“知識鏈”的內容,著重把握(1)染色體、遺傳物質和基因的概念;(2)染色體、遺傳物質、基因和性狀的關系。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一條繩子上染上不同的顏色,每一種顏色的片段就代表一個 基因,以示基因和dna之間的關系。教師還可以補充dna和蛋白質是怎樣超螺旋形成染色體的?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來源:第一范文網]
2.闡明染色體、dna、基因之間的關系。
能力目標
通過對控制生物性狀物質的分析,提高邏輯思維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閱讀“實際用”中關于中國參加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材料,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三、重點難點
重點:(1)染色體、遺傳物質和基因的概念 ;(2)染色體、遺傳物質、基因和性狀的關系。
難點:染色體、遺傳物質、基因和性狀的關系。
難點 突破:引導學生多討論發言,通過相互補充和評價,明確三者之間的關系,為“知識鏈”中這一問題的解決打下基礎。在“知識鏈”中,教師結合圖片說明三者之間的關系。
四、教學媒體
自制的彩繩,相關圖片
五、課時建議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應該多舉一些關于相對性狀的例子,比如:人有無耳垂、直發與卷發、拇指能否彎曲、中指長于無名指與短語無名指等等,讓學生自己檢查自己屬于哪種類型,并請學生講述自己那里與媽媽長得像,哪里與爸爸長得像,借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根據這些性狀的例子引出“性狀”的概念。以及“遺傳”的定義。指出后代長得像媽媽或者像爸爸的現象就是遺傳現象。
教師指導學生找出自己的身上的相對性狀屬于哪種類型。(學生積極發言)
(二)講授新課[來源:z。。]
探究1:
仔細觀察“長臂猿”,“父子情深”圖片。描述親代和子代之間有哪些相似的特征?[來源:學*科*網zk]
可能回答:
學生1:眼睛長得很相。
學生2:嘴長得相。
學生3:手長得也相………等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比較對照能力。[來源:]
歸納總結
遺傳的概念。
閱讀“小辭典”,根據上圖舉例說出幾個生物的性狀。
每種生物所繁殖的新個體,在形態結構,生理機 能上都和自己的親代相似,這種現象叫遺傳。
長臂猿母子的眼睛都是圓的。眼睛的形狀就是一個性狀.父子的嘴形狀很相,嘴的形狀也是一個性狀。
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探究2:
仔細觀察一組谷穗照片。分析它們的形狀為什么各不相同?
你 從中獲得了什么信息?因為它們體內的染色體不同。染色體導致生物的性狀不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討論
谷子細胞中所含染色體數目的不同,會導致谷穗的形狀不同,你能解釋其中的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