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交與平行》教學設計
黑小 王繼星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我們必須改革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充分相信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我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構建了探索性學習的縱向結構,即“設疑激情———引導探索———應用提高———交流評價”的基本教學模式。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2第五單元“空間與圖形”的《相交與平行》。在學生初步認識直線以后,本單元教學直線與直線的位置關系。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可能相交,也可能不相交。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相交成直角的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垂直是特殊位置的相交。教材按上述的線索,組織教學內容,把兩條直線的平行和垂直作為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先教學平行,再教學垂直。以理解這兩種位置關系為重點,平面內兩直線的平行與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關系在數學學科中具有重要意義。它是畫垂線、平行線和學習點到直線的距離的基礎。在理解的基礎上,用各種方法畫出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直線,并通過這些活動,體會平行線和垂線的一些特性。對于理解掌握初中幾何知識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三、學情分析: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平行與相交的現象無處不在,但由于四年級學生的知識積累與生活經驗少,學生只對與本節有密切關系的“角”“直線、射線、線段”的知識熟練的掌握,但對平行與相交的現象還只是有初步模糊的認識,尤其是對于一些幾何術語可能理解不透,如:“同一平面”“兩直線的位置關系”“互相垂直”等。將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進行分類時忽略了直線可以延長導致分類標準亂。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結合具體情境,了解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平行與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關系。能正確判斷互相平行、互相垂直,正確理解相交現象,尤其是看似不相交,實際相交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在探索活動中,培養觀察、操作、想象等能力,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樹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和美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同一平面”“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六、教學難點:
相關現象的正確理解(尤其是對看似不相交,而實際上是相交現象的理解)。
七、教學過程:
一、課前鋪墊,明確“互相”的含義和“位置”的意思。
師:在課堂上,我是老師,你們是學生,我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師生關系),你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同學關系),和在一個座位上,他們兩個是什么關系?(同桌關系),我們叫他們互為同桌,也就是互相叫做同桌。單獨一個人能叫互相嗎?“互相”一般指兩個人的關系,一個人不能叫互相。同桌關系與什么有關?(與兩個人所坐的位置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