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透鏡》教學設計
《生活中的透鏡》--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透鏡在生活中的作用。
2、知道幻燈機與投影儀、照相機、顯微鏡等光學儀器的基本結構和原理。
3、了解望遠鏡的工作原理。
二、過程與方法
1、嘗試用已有的科學規律解釋具體問題,獲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過親自制作和使用望遠鏡等過程,加深對它們成像原理的解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2、勇于研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學原理,并逐步樹立將科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的意識。
3、通過親自制作和使用望遠鏡,獲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解釋幻燈機、投影儀和照相機等的原理。
教學難點:嘗試用已有的科學規律解釋具體的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討論、歸納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引入課題
請學生回顧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由生活中使用的光學元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等引入新課。
二、提出問題,探索新知
1、老師結合儀器簡圖,先簡單介紹投影儀的構造:鏡頭、投影片、聚光鏡、光源和反光鏡等部分,再邊分析邊討論下列問題:(1)幻燈片與投影幕上的像哪個大,哪個小?(2)哪一段是物距,哪一段是像距?(3)為使銀幕上獲得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像,幻燈片應如何放置?(4)要使投影幕上的像大一些,應如何調節投影儀?
2、引導學生討論以上問題,并在黑板上畫出幻燈機成像的光路示意圖。
3、老師結合儀器簡圖,介紹照相機的構造和原理:鏡頭由幾個鏡片組成,相當于一個凸透鏡,是照相機的核心;膠片相當于光屏;鏡頭與膠片之間即為暗室(機殼部分),相當于像距。而其它內容:調焦、光圈、快門等可讓學生在課后閱讀書后材料,邊分析邊討論下列問題:(1)照像時,在底片上所成的像比被拍攝的景物大還是小?(2)像是實像還是虛像,正立的還是倒立的?(3)要使底片上的像大些,有什么辦法?
4、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分析以上問題,并能畫出照相機成像的光路示意圖。
5、顯微鏡和望遠鏡(重點介紹望遠鏡)
三、歸納小結
比較投影儀、幻燈機、照相機、顯微鏡、望遠鏡的成像原理。
四、布置作業:
課本第9頁 1題、2題
板書設計:(略)
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