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生活中的透鏡
3.2 生活中的透鏡教材分析: 1. 教材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生活中的透鏡》。 2.教材簡析 :在初步認識透鏡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日常生活中應用到的透鏡,了解它們的工作原理,讓學生進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鏡,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科學意識。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樂趣。 3.教材所處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介紹透鏡的基礎知識和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是初中物理光學知識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掌握光學元件應用的關鍵內容。整章內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生活中的透鏡》這節安排在第二節,在學生學習了透鏡的基礎知識及其對光的作用后,能夠進一步對透鏡成像的知識有感性的認識。這個順序安排使學生能具體、生動地認識透鏡的成像特點及生活應用,能引起學生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節課開展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活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相對于舊課程安排先探究規律,再認識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更能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積極性。 4、教學目標和要求: 一、知識和技能 了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二、過程和方法 1.經歷使用模型照相機的過程,了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 2.通過觀看實驗能簡單描述凸透鏡成像的幾種情況的主要特征。 3.過自制水滴放大鏡,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應用。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對模擬相機的使用,獲得成功的愉悅。 2.培養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情感。 3.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于實際的意識。 5、教學重難點: 重點: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工作原理及成像特點。 難點:凸透鏡成實像、虛像的理解。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流程:課前復習→情景引入→課堂教師引導→學生具體操作、結合課件演示→學生歸納小結各知識點→小結→課堂練習→布置作業。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意圖一、 復習 提問:透鏡分為哪兩種?它們各自對光有什么作用?學生思考 回答鞏固前學二、導入 透鏡在生活中有很多應用(屏幕顯示),透鏡在這些儀器中起什么作用?這節課我們來學習3.2《生活中的透鏡》。(板書) (過渡) 此時此刻我們歡聚一堂這美好的一刻用什么記錄? 其中最常用的是照相機,它的結構和工作原理是怎樣的?學生思考 學生思考 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積極參與者,成為學習的主體,使學生聯系生活,開闊視野三、新授 (一)照相機 1.介紹結構(看屏顯),閃光燈、快門、光圈、調焦環、鏡頭、膠卷、暗箱。 2.讓學生說說各部件的作用。(教師補充說明) 3.演示照相機成像過程(屏顯)。 (1)教師出示模型。 (2)提問:凸透鏡和薄膜相當于照相機的哪個部件? (3)使物體靠近遠離透鏡觀察像,像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同時暗箱是拉長還是縮短了? (4)學生利用照相機模型找到老師的像 問:你認為像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物距大于像距) 歸納:不管怎樣,在膜上成的像相對于物體都是縮小的,此時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和像到凸透鏡的距離誰更遠一些?請學生回答 小結:照相機的工作原理:當物體離凸透鏡比較遠時成倒立、縮小的像。(板書) (過渡)問:凸透鏡在照相機上應用,可以成倒立縮小的像,那它能不能成其它的像呢? 此時將投影膠片上的像投影到天花板上,讓學生觀察天花板上所成的像是一個倒立放大的像,這種儀器叫投影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