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教案)
2. 小組同學間注意分工合作。3. 物距(u)表示物體到透鏡的距離;像距(v)表是像到透鏡的距離。有的小組參照學案制定實驗計劃,有的小組討論分工并準備實驗器材。實
驗
探
究教師巡回指導進行實驗探究,收集實驗數據并記錄
展
示
分
析
數
據各組的實驗基本完成了,那個組愿意將實驗數據來與同學共享;并闡述你們的到的初步結論。以組為單位,利用實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實驗數據。并闡述通過實驗所得到的初步結論。
師
生
總
結
結
論將每次實驗的數據進行研究,得到這樣的結論:當物體與凸透鏡的距離(物距)大于透鏡的二倍焦距時,成倒立的放大的實像; 當物體與凸透鏡的距離(物距)小于透鏡的二倍焦距,但大于焦距時,成倒立的縮小的實像; 當物體與凸透鏡的距離(物距)小于透鏡的焦距時,成正立的放大的虛像; 與教師一起總結結論。并根據自己的實驗經驗體會、理解結論內容。
師
生
總
結
結
論進一步研究表明:焦點是成實像和虛像的分界點。另外,二倍焦距點是成放大實像和縮小實像的分界點。 通過計算機模擬實驗我們不難發現如下規律: 當物體從較遠處向透鏡靠近時,物距在不斷減小,像和像距都在逐漸變大; 當物體從較近處遠離透鏡時,物距在不斷增大,像和像距都在逐漸減小。與教師一起總結結論。并根據自己的實驗經驗體會、理解結論內容。
引
導
深
入
研
究提出討論問題: 1.在成虛像和實像的情況下,輕輕吹蠟燭的火焰,使它像一側偏斜,觀察火焰的偏斜情況。 2.如果我們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鏡,實驗所得出的結論是否相同?利用實驗繼續探究
作
業1. 記憶并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2. 輕松聯系:目標教學中的聯系題。3. 預習下一節內容。教學后記: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的實踐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問題的提出,對探究方案的制定,實驗數據的處理,還是最終知識的形成,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而發現的,在課堂上,學習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發現權、思考權、發言權,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節課中“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這一知識,教師不是用傳授定論的方式,而是引導學生去發現知識。這樣,學生在獲得某一知識結論的同時經歷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切合了“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這一時代要求。與單向且被動參與接受知識的教學過程相比,這種知識獲取過程具有明顯的優勢:它使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它決不是一知半解的,更無需死記硬背,因而是一種“優質”的知識;學習者親歷知識的發現過程,由此形成并擁有的知識具有極高的遷移價值,因而是一種“活化”的知識;另外,學習者在獲取“凸透鏡成像規律”這一知識的過程中,經歷了類似于科學發現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過程,而這些方式是解決各種問題以及將來從事探究工作所必需的,因而還是一種極具可持續發展意義的“長效”的知識。 本節課中基本實現了計算機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的有效整合。為探索信息技術與物理課堂教學的整合提出了很有前景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