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 度(精選14篇)
密 度 篇1
教學目的要求:
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定義、公式、國際單位和常用單位,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
2、知道密度是物質特性,在一定條件下,同種物質密度是一定的;
3、初步培養學生通過實驗數據分析、概括、歸納物理概念的能力;
重難點:
1、理解密度的概念;
2、密度單位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辨認物質,在現實生活中,如根據顏色辨別紅色墨水和水,根據氣味辨別水和酒精。此中顏色和氣味是物體所具有的特性,可以據以區分不同物質。
如何區分外觀上相同的不同物質:
如:體積一樣的鐵塊和銅塊;
質量一樣的水和酒精。
提出:有時僅僅根據物質的形態、顏色、氣味和外部特征,很難鑒別不同物質,需要找出物質的其他特征——密度。
二、實驗(密度概念的建立)
取體積為10立方厘米的鐵塊和鋁塊各三塊,用天平分別稱出它們的質量,其結果如下:
分析實驗數據可得:
1、對同一種物質,質量跟它的體積成正比,即兩塊鐵的體積是一塊鐵的體積的2倍;二塊鐵的質量是一塊鐵質量的2倍;兩塊鐵和一塊鐵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
2、對不同物資,體積相同時,它們的質量不等,即它們的m/v值不同;
3、質量跟體積的比值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不同種類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一般不同,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體的特性。
三、密度
1、密度的定義: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2、密度的公式:
知道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由密度定義可得到計算密度的公式:
密度= 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公式變為: ρ=
辨析:a、物質的密度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b、物質的密度跟它的體積成正比;
c、物質的質量跟它的體積成正比;
d、物質的密度跟它的質量、體積無關。
4、物理意義:鋁的密度2.7×103kg/m3物理意義:表示每立方米的鋁的質量是2.7×103千克。
練習:質量為3千克,密度為8.8×103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_____________;將它截去一半,剩余的密度是______;如果再截0.5千克,則密度為_______________。
5、密度的單位
密度的單位四由質量單位和體積單位組成;
在國際單位中,密度的單位是:千克/米3,符號:kg/m3,讀作: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單位:克/厘米3,符號:g/cm3。
6、密度單位之間的換算
單位換算依先換后算的原則
例:銅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等于多少克/厘米3?
解:8.9×103千克/米3=8.9×103× =8.9克/厘米3
練習:ρ金=19.3×103kg/m3=_________g/dm3;
ρ銀=10.5×103kg/m3=_________g/cm3。
四、總結
1、對同一種物質,質量和體積成正比;
2、密度是表示物體特性的物理量,和質量、體積無關;
3、密度是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
4、密度= ;
5、密度的國際單位和常用單位。
五、布置作業 。
密 度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國際單位以及單位間的換算.
2.掌握密度的計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質的特性,在一定條件下,同種物質的密度是一定的.
能力目標
1.培養分析概括能力
(1)在分析實驗數據的基礎上概括出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的質量不同,相同質量的不同物質體積不同.
(2)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概括出,不同體積的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變,對于不同的物質來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
(3)通過以上分析,概括出密度的定義.
2.培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種物質密度.
三、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教學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的問題,積極主動進行探究的良好品質.
通過密度概念的教學,培養學生欣賞均衡美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包括三部分內容:密度的概念,密度的公式,密度的單位.
密度是表征物質特性的一個重要物理量.從上節實驗中學生已經看到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不相等.
本節通過實驗進一步使學生認識到同種物質的質量跟體積成正比,且單位體積的同種物質的質量是一個定值,不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不同.因此可以用單位體積的質量來表征物質的這種特性.
學生在數學中雖然學過比例的知識,但是用到物理中來,理解同種物質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一個定值的含義,仍是有困難的,所以課文中對此作了解釋: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定,表示體積增大幾倍,質量也增大幾倍,即質量與體積成正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幫助學生把數學知識用到物理中來,理解比值的物理含義.考慮到用比值定義物理量比較抽象,教材在說明比值的含義之后,仍用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來定義密度,以便于學生理解.并在此基礎上給出計算密度的公式.然后通過例題說明利用公式求密度的方法.并且在例題計算的基礎上講述密度的單位,使學生對密度的單位不致感到抽象,便于學習.
教法建議
建議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探究得出密度的概念.
教學設計示例
一、重點、難點分析
密度是一個應用十分廣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學習液體內部壓強、大氣壓強、阿基米德原理和物體浮沉條件的必要基礎.通過本節教學應使學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會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讓學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理解“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是本節的教學難點.現行教材一般都是通過實驗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紹密度的公式和單位.因此,做好實驗是本節教學的關鍵.
1.密度的概念
密度是表征物質特性的一個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單位體積的物質質量大小的差別,在一定條件下,每種物質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質的密度一般不同.上節實驗學生已測量出體積相等的鐵塊、鋁塊、木塊的質量,利用測量的結果可引導學生認識鐵塊、鋁塊、木塊在體積相同時質量上的差別,即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相等.還通過學生的分組實驗,使學生認識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體積不相等.對每種物質來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都是一定的,跟體積的大小沒有關系,只跟物質的種類有關系,因此它反映了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比值的物理意義,可通過具體數字使學生認識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就是單位體積物質的質量.
2.密度的公式
為了加深認識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只跟物質的種類有關.在正確理解密度公式的基礎上,討論公式的物理意義,明確三個物理量間的關系.
通過課本上的例題,教給學生如何運用公式進行計算.要求學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驟進行計算,特別是對單位的運算要加以強調.
對于公式 ,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理解:
(1)由同種物質組成的物體,體積大的質量大,物體的質量跟它的體積成正比,質量和體積的比是一個定值(即密度不變).因此,不能認為物質的密度跟質量成正比,跟體積成反比.即當 一定時, .
(2)由不同物質組成的物體,在體積相同的情況下,密度大的質量大,物體的質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即當v一定時, .
(3)由不同物質組成的物體:在質量相同的情況下,密度大的體積反而小,物體的體積跟它的密度成反比.即當m一定時, .
3.密度的單位
可引導學生認識密度的單位是由質量和體積單位組成的.應使學生懂得密度單位的意義和讀法.
二、教學模式
1.教學模式:實驗引入,設疑導學模式.
2.模式結構: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具學具準備
托盤天平、砝碼盒、燒杯、水、量筒、鐵塊、鋁塊、銅塊、投影儀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學生實驗.
2.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實驗結論,得出密度的定義.
3.師生由密度公式討論導出密度的單位.
第 1 2 頁
密 度 篇3
教學目標:
1. 掌握密度的概念。
2. 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進行計算。
3.知道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教學重點: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教學準備:天平砝碼,木塊2個,石塊2個,量筒,水
一、新課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不同物質有不同的特性,我們正是根據物質的這些特性來區分、鑒別不同的物質。特性指物質本身具有的,能進行相互區別、辯認的一種性質,例如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質的特性,這節課我們來學生物質的另一種特性——密度
二、新課講解: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實驗:用天平測出木塊和石塊的質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測出木塊和石塊的體積。數據如下:
質量(克)
體積(厘米3)
質量/體積 (克/厘米3)
木塊1
5
10
0.5
木塊2
10
20
0.5
石塊1
10
4
2.5
石塊2
20
8
2.5
(2)分析數據
a.木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b.石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c.木塊的質量跟體積比值不等于石塊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
從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就是表示這種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符號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c.密度單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題:一鐵塊質量是1.97噸,體積是0.25米3,鐵塊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鐵塊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義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與討論
(1)對同種類物質,密度ρ與質量m和v的關系。
(2)不同種類物質,密度是否相同?這說明什么?
(3)公式 的物理意義。
三.鞏固練習:《同步三練》
四.小結
密 度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的國際單位以及單位間的換算.
2.掌握的計算公式.
3.知道是物質的特性,在一定條件下,同種物質的是一定的.
能力目標
1.培養分析概括能力
(1)在分析實驗數據的基礎上概括出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的質量不同,相同質量的不同物質體積不同.
(2)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概括出,不同體積的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變,對于不同的物質來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
(3)通過以上分析,概括出的定義.
2.培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能利用公式求解某種物質.
三、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教學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的問題,積極主動進行探究的良好品質.
通過概念的教學,培養學生欣賞均衡美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包括三部分內容:的概念,的公式,的單位.
是表征物質特性的一個重要物理量.從上節實驗中學生已經看到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不相等.
本節通過實驗進一步使學生認識到同種物質的質量跟體積成正比,且單位體積的同種物質的質量是一個定值,不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不同.因此可以用單位體積的質量來表征物質的這種特性.
學生在數學中雖然學過比例的知識,但是用到物理中來,理解同種物質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一個定值的含義,仍是有困難的,所以課文中對此作了解釋: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定,表示體積增大幾倍,質量也增大幾倍,即質量與體積成正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幫助學生把數學知識用到物理中來,理解比值的物理含義.考慮到用比值定義物理量比較抽象,教材在說明比值的含義之后,仍用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來定義,以便于學生理解.并在此基礎上給出計算的公式.然后通過例題說明利用公式求的方法.并且在例題計算的基礎上講述的單位,使學生對的單位不致感到抽象,便于學習.
教法建議
建議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探究得出的概念.
教學設計示例
一、重點、難點分析
是一個應用十分廣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學習液體內部壓強、大氣壓強、阿基米德原理和物體浮沉條件的必要基礎.通過本節教學應使學生掌握的概念;會查表;知道水的.讓學生掌握的概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理解“是物質的一種特性”是本節的教學難點.現行教材一般都是通過實驗引入的概念,再介紹的公式和單位.因此,做好實驗是本節教學的關鍵.
1.的概念
是表征物質特性的一個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單位體積的物質質量大小的差別,在一定條件下,每種物質都有一定的,不同物質的一般不同.上節實驗學生已測量出體積相等的鐵塊、鋁塊、木塊的質量,利用測量的結果可引導學生認識鐵塊、鋁塊、木塊在體積相同時質量上的差別,即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相等.還通過學生的分組實驗,使學生認識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體積不相等.對每種物質來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都是一定的,跟體積的大小沒有關系,只跟物質的種類有關系,因此它反映了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比值的物理意義,可通過具體數字使學生認識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就是單位體積物質的質量.
2.的公式
為了加深認識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只跟物質的種類有關.在正確理解公式的基礎上,討論公式的物理意義,明確三個物理量間的關系.
通過課本上的例題,教給學生如何運用公式進行計算.要求學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驟進行計算,特別是對單位的運算要加以強調.
對于公式 ,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理解:
(1)由同種物質組成的物體,體積大的質量大,物體的質量跟它的體積成正比,質量和體積的比是一個定值(即不變).因此,不能認為物質的跟質量成正比,跟體積成反比.即當 一定時, .
(2)由不同物質組成的物體,在體積相同的情況下,大的質量大,物體的質量跟它的成正比.即當V一定時, .
(3)由不同物質組成的物體:在質量相同的情況下,大的體積反而小,物體的體積跟它的成反比.即當m一定時, .
3.的單位
可引導學生認識的單位是由質量和體積單位組成的.應使學生懂得單位的意義和讀法.
二、教學模式
1.教學模式:實驗引入,設疑導學模式.
2.模式結構: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具學具準備
托盤天平、砝碼盒、燒杯、水、量筒、鐵塊、鋁塊、銅塊、投影儀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學生實驗.
2.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實驗結論,得出的定義.
3.師生由公式討論導出的單位.
第 1 2 頁
密 度 篇5
教學目標 :
1. 掌握的概念。
2. 知道的公式并能用公式進行計算。
3.知道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教學重點:掌握的概念;知道的公式并能用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教學準備:天平砝碼,木塊2個,石塊2個,量筒,水
一、新課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不同物質有不同的特性,我們正是根據物質的這些特性來區分、鑒別不同的物質。特性指物質本身具有的,能進行相互區別、辯認的一種性質,例如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質的特性,這節課我們來學生物質的另一種特性——
二、新課講解:
1.建立的概念
(1)實驗:用天平測出木塊和石塊的質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測出木塊和石塊的體積。數據如下:
質量(克)
體積(厘米3)
質量/體積 (克/厘米3)
木塊1
5
10
0.5
木塊2
10
20
0.5
石塊1
10
4
2.5
石塊2
20
8
2.5
(2)分析數據
A.木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B.石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C.木塊的質量跟體積比值不等于石塊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
從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就是表示這種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符號ρ
B.公式:ρ=m/V;m 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C.單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題:一鐵塊質量是1.97噸,體積是0.25米3,鐵塊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鐵塊的是7.9×103kg/m3
2.物理意義
水的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與討論
(1)對同種類物質,ρ與質量m和V的關系。
(2)不同種類物質,是否相同?這說明什么?
(3)公式 的物理意義。
三.鞏固練習:《同步三練》
四.小結
密 度 篇6
教學目的要求:
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定義、公式、國際單位和常用單位,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
2、知道密度是物質特性,在一定條件下,同種物質密度是一定的;
3、初步培養學生通過實驗數據分析、概括、歸納物理概念的能力;
重難點:
1、理解密度的概念;
2、密度單位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辨認物質,在現實生活中,如根據顏色辨別紅色墨水和水,根據氣味辨別水和酒精。此中顏色和氣味是物體所具有的特性,可以據以區分不同物質。
如何區分外觀上相同的不同物質:
如:體積一樣的鐵塊和銅塊;
質量一樣的水和酒精。
提出:有時僅僅根據物質的形態、顏色、氣味和外部特征,很難鑒別不同物質,需要找出物質的其他特征——密度。
二、實驗(密度概念的建立)
取體積為10立方厘米的鐵塊和鋁塊各三塊,用天平分別稱出它們的質量,其結果如下:
分析實驗數據可得:
1、對同一種物質,質量跟它的體積成正比,即兩塊鐵的體積是一塊鐵的體積的2倍;二塊鐵的質量是一塊鐵質量的2倍;兩塊鐵和一塊鐵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
2、對不同物資,體積相同時,它們的質量不等,即它們的m/v值不同;
3、質量跟體積的比值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不同種類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一般不同,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體的特性。
三、密度
1、密度的定義: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2、密度的公式:
知道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由密度定義可得到計算密度的公式:
密度= 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公式變為: ρ=
辨析:a、物質的密度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b、物質的密度跟它的體積成正比;
c、物質的質量跟它的體積成正比;
d、物質的密度跟它的質量、體積無關。
4、物理意義:鋁的密度2.7×103kg/m3物理意義:表示每立方米的鋁的質量是2.7×103千克。
練習:質量為3千克,密度為8.8×103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_____________;將它截去一半,剩余的密度是______;如果再截0.5千克,則密度為_______________。
5、密度的單位
密度的單位四由質量單位和體積單位組成;
在國際單位中,密度的單位是:千克/米3,符號:kg/m3,讀作: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單位:克/厘米3,符號:g/cm3。
6、密度單位之間的換算
單位換算依先換后算的原則
例:銅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等于多少克/厘米3?
解:8.9×103千克/米3=8.9×103× =8.9克/厘米3
練習:ρ金=19.3×103kg/m3=_________g/dm3;
ρ銀=10.5×103kg/m3=_________g/cm3。
四、總結
1、對同一種物質,質量和體積成正比;
2、密度是表示物體特性的物理量,和質量、體積無關;
3、密度是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
4、密度= ;
5、密度的國際單位和常用單位。
五、布置作業 。
密 度 篇7
比熱容(一)教學目的 1.知道什么是物質的比熱容,知道比熱的單位及其讀法。 2.知道比熱是物質的特性之一,會查物質的比熱表。 3.會根據水的比熱較大這一特性來解釋一些有關的簡單現象。(二)教具 燒杯,電加熱器,空氣溫度計,水,煤油等。(三)教學過程 1.復習 提問:熱傳遞的實質是什么?什么叫做熱量?為什么熱量的單位跟功的單位相同? 2.引入新課 利用熱量單位卡的規定引入新課。 從熱量單位卡的規定,我們知道使1克水升高1℃需要吸收的熱量是1卡。這個規定中限定了1克的水,限定了溫度升高1℃。可見水的質量越多,升高溫度的度數越多,需要吸收的熱量越多。其實大家也都有這方面的經驗。 舉例說明物體吸熱的多少跟物體的質量和物體溫度升高的度數有關。 卡的規定中,還限定了升溫的物質是水。那么,其他物質,在質量相等、溫度升高的度數也相等時,吸收的熱量是不是跟水一樣多呢? 3.進行新課 (1)演示實驗:出示盛有等質量的水和煤油的兩只燒杯。告訴學生杯內水和煤油的質量是相等的。但我們明顯地看出兩者的體積不相同,這是為什么?(請學生回答:水和煤油的不同。)不同的物質其不同,是物質的屬性。 介紹電加熱器(俗稱:“熱得快”),強調電加熱器每一秒鐘放出的熱量是一定的,兩個電加熱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時間里它們放出的熱量也是相等的。 請兩名同學幫助觀察溫度計,并隨時報告溫度。 實驗結果:煤油溫度升得快。這表明質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溫度升高的度數相同時,水吸的熱量比煤油多。 (2)比熱容:換用其他物質,重復上述實驗,得到的結果是類似的。就是說,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在溫度升高的度數相同時,吸收的熱量是不同的。這跟我們在測量物體質量時,遇到的情況相似;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質量不相同。當時為表示物質的這一特性,引入了的概念棗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那么,現在我們應該怎樣表示上述實驗所反映的物質特性呢?(啟發學生討論,在此基礎上歸納出比熱容的概念) 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簡稱比熱。 比熱是通過比較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升1℃時吸收的熱量,來表示各種物質的不同性質。 (3)比熱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比熱的單位是焦/(千克·℃),讀作焦每千克攝氏度。 如果某物質的比熱是a焦/(千克·℃),它是說單位質量的該種物質,每升高1℃時(或降低1℃時),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a焦。 (4)比熱表 比熱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各種物質都有自己的比熱。物理學中,常把由實驗測定的物質的比熱,列成表格,便于查找。 課本中列出了幾種物質的比熱,請同學們查出鋁的比熱及它的單位。你能具體地說明鋁的比熱的物理意義嗎?(提問) 從表中還可以看出,各物質中,水的比熱最大。這就意味著,在同樣受熱或冷卻的情況下,水的溫度變化要小些。水的這個特征對氣候的影響很大。在受太陽照射條件相同時,白天沿海地區比內陸地區溫升慢,夜晚沿海地區溫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區溫度變化小,內陸地區溫度變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內陸比沿海炎熱,冬季內陸比沿海寒冷。 水比熱大的特點,在生產、生活中也經常利用。如汽車發動機、發電機等機器,在工作時要發熱,通常要用循環流動的水來冷卻。冬季也常用熱水取暖。(分析課本圖2-14,2-15,說明利用水取暖和冷卻的原理) 4.小結 通過一些具體問題的討論,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熱的概念。 (1)在做課本圖2-13的實驗時,把水改換成蓖麻油,那么煤油和蓖麻油哪一個升溫快?為什么? (2)把質量相同的鋁塊、銅塊、鉛塊放到沸水中加熱,當沸水再次沸騰后,取出金屬塊,并把它們放到石蠟塊上。它們都能使石蠟熔化,那么哪個金屬塊熔化的石蠟多呢?(四)說明 1.比熱容是重要的物理概念,但比較抽象。教學中應本著“以舊引新”的原則,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如卡的規定、物質的等),層次說明地引入比熱的概念。重要的是讓學生認識到,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溫度升高1℃所需要吸收的熱量不同。課本圖2-14的實驗是學生形成這一認識的基礎。為提高演示效果,實驗中用的溫度計,最好選用氣體溫度計。雖然氣體溫度計不夠準確,但從反映升溫快慢來看,氣體溫度計的效果是很明顯的。氣體溫度計可借用壓強計改造(見第一冊圖10-11所示的壓強計)只需將金屬盒改為封閉的試管。使用時將試管浸入被測溫的液體。壓強計U型管兩邊的液面高度差,可以反映溫度的變化。 2.比熱是熱量計算的基礎,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比熱的物理意義。比熱是物質的特性之一。不同的物質,具有不同的比熱。比熱反映了使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升高1℃所吸收的熱量不同。教學中應通過師生共同議論,幫助學生理解比熱的意義。
密 度 篇8
課題
第三節
執教
教學
目標
1. 掌握的概念。
2. 知道的公式并能用公式進行計算。
3.知道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重點
掌握的概念;知道的公式并能用公式進行計算
難點
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教具
演示
天平砝碼,木塊2個,石塊2個,量筒,水
學生
主 要教 學過 程
學生活動
一引入新課
自然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不同物質有不同的特性,我們正是根據物質的這些特性來區分、鑒別不同的物質。特性指物質本身具有的,能進行相互區別、辯認的一種性質,例如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質的特性,這節課我們來學生物質的另一種特性——
二教學過程 設計
1. 建立的概念
(1)實驗:用天平測出木塊和石塊的質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測出木塊和石塊的體積。數據如下:
質量(克)
體積(厘米3)
質量/體積 (克/厘米3)
木塊1
5
10
0.5
木塊2
10
20
0.5
石塊1
10
4
2.5
石塊2
20
8
2.5
(2)分析數據
A. 木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B. 石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C. 木塊的質量跟體積比值不等于石塊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
從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就是表示這種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符號ρ
B.公式:ρ=m/V;m 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C.單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計算質量與體積的比值。
分析
練習ρ的寫法
練習單位的化法
教學過程 設計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題:一鐵塊質量是1.97噸,體積是0.25米3,鐵塊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鐵塊的是7.9×103kg/m3
2.物理意義
水的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與討論
(1)對同種類物質,ρ與質量m和V的關系。
(2)不同種類物質,是否相同?這說明什么?
(3)公式 的物理意義。
4.鞏固練習:《課課通》
5.小結
計算
與速度的物理意義對比說出的物理意義
思考,討論
完成練習
三.思考與作業
P107:1
四板書
第三節
1. 的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這種物質的,用符號:“ρ”表示
2. 公式:
3. 單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 物理意義: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
5. 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它只與物質的種類有關,與它的質量和體積無關,(因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定)。
五說明
密 度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的國際單位以及單位間的換算.
2.掌握的計算公式.
3.知道是物質的特性,在一定條件下,同種物質的是一定的.
能力目標
1.培養分析概括能力
(1)在分析實驗數據的基礎上概括出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的質量不同,相同質量的不同物質體積不同.
(2)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概括出,不同體積的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變,對于不同的物質來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
(3)通過以上分析,概括出的定義.
2.培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能利用公式求解某種物質.
三、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教學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的問題,積極主動進行探究的良好品質.
通過概念的教學,培養學生欣賞均衡美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包括三部分內容:的概念,的公式,的單位.
是表征物質特性的一個重要物理量.從上節實驗中學生已經看到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不相等.
本節通過實驗進一步使學生認識到同種物質的質量跟體積成正比,且單位體積的同種物質的質量是一個定值,不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不同.因此可以用單位體積的質量來表征物質的這種特性.
學生在數學中雖然學過比例的知識,但是用到物理中來,理解同種物質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一個定值的含義,仍是有困難的,所以課文中對此作了解釋: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定,表示體積增大幾倍,質量也增大幾倍,即質量與體積成正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幫助學生把數學知識用到物理中來,理解比值的物理含義.考慮到用比值定義物理量比較抽象,教材在說明比值的含義之后,仍用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來定義,以便于學生理解.并在此基礎上給出計算的公式.然后通過例題說明利用公式求的方法.并且在例題計算的基礎上講述的單位,使學生對的單位不致感到抽象,便于學習.
教法建議
建議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探究得出的概念.
教學設計示例
一、重點、難點分析
是一個應用十分廣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學習液體內部壓強、大氣壓強、阿基米德原理和物體浮沉條件的必要基礎.通過本節教學應使學生掌握的概念;會查表;知道水的.讓學生掌握的概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理解“是物質的一種特性”是本節的教學難點.現行教材一般都是通過實驗引入的概念,再介紹的公式和單位.因此,做好實驗是本節教學的關鍵.
1.的概念
是表征物質特性的一個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單位體積的物質質量大小的差別,在一定條件下,每種物質都有一定的,不同物質的一般不同.上節實驗學生已測量出體積相等的鐵塊、鋁塊、木塊的質量,利用測量的結果可引導學生認識鐵塊、鋁塊、木塊在體積相同時質量上的差別,即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相等.還通過學生的分組實驗,使學生認識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體積不相等.對每種物質來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都是一定的,跟體積的大小沒有關系,只跟物質的種類有關系,因此它反映了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比值的物理意義,可通過具體數字使學生認識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就是單位體積物質的質量.
2.的公式
為了加深認識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只跟物質的種類有關.在正確理解公式的基礎上,討論公式的物理意義,明確三個物理量間的關系.
通過課本上的例題,教給學生如何運用公式進行計算.要求學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驟進行計算,特別是對單位的運算要加以強調.
對于公式 ,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理解:
(1)由同種物質組成的物體,體積大的質量大,物體的質量跟它的體積成正比,質量和體積的比是一個定值(即不變).因此,不能認為物質的跟質量成正比,跟體積成反比.即當 一定時, .
(2)由不同物質組成的物體,在體積相同的情況下,大的質量大,物體的質量跟它的成正比.即當V一定時, .
(3)由不同物質組成的物體:在質量相同的情況下,大的體積反而小,物體的體積跟它的成反比.即當m一定時, .
3.的單位
可引導學生認識的單位是由質量和體積單位組成的.應使學生懂得單位的意義和讀法.
二、教學模式
1.教學模式:實驗引入,設疑導學模式.
2.模式結構: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具學具準備
托盤天平、砝碼盒、燒杯、水、量筒、鐵塊、鋁塊、銅塊、投影儀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學生實驗.
2.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實驗結論,得出的定義.
3.師生由公式討論導出的單位.
六、教學過程設計示例
(一)新課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不同物質有不同的特性,正是根據物質的這些特性來區分、鑒別不同的物質.
教師展示酒精、煤油、清水、木塊、鐵塊、銅塊實物,分別讓學生進行區分辨別.指出:特性指物質本身具有的,能進行相互區別、辯認的一種性質,例如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質的特性.
教師拿出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鋁塊,顏色都是白色,問學生:你們怎么能鑒別出哪種是鐵塊,哪種是鋁塊?引導: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區分,最簡單的方法是用手感覺一下輕重.提示:拿出一個已調節好的托盤天平,分別把兩金屬塊放在兩盤中,讓學生說出哪個是鐵塊,從而引入新課.
學生實驗一:用天平測量具有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鐵塊、銅塊、鋁塊)的質量.
學生實驗二:測量不同體積的相同物質(鐵塊)的質量.
教師用投影儀打出下面的表格,指導學生將實驗數據填入表格中,分析實驗數據,概括結論.
表一 質量(g)
體積( )
質量/體積( )
鐵塊
銅塊
鋁塊
表二 質量(g)
體積( )
質量/體積( )
鐵塊1
鐵塊2
鐵塊3 實驗一結論: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質量不同.
實驗二結論:同種物質,不同體積質量不同.即:不同的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是不同的.相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是相同的.(投影顯示)
設疑:以上兩個實驗,客觀事物不同,有沒有共性的東西?
很自然順勢提出為表述這樣的客觀現象有必要引入一個新的物理概念—.
(二)新課教學
1.概念的建立
學生實驗三:測三個鋁塊的質量.最大的鋁塊體積是最小的鋁塊的三倍.較大的鋁塊的體積是小鋁塊的兩倍.同樣測出體積成倍數關系的三個鐵塊的質量.(也可以不是整數倍)
教師用投影儀打出下面的表格表三 質量(g)
體積( )
質量/體積( )
鋁塊1
鋁塊2
鋁塊3
表四 質量(g)
體積( )
質量/體積( )
鐵塊1
鐵塊2
鐵塊3
實驗三結論:鋁塊體積增大2倍,質量也增大2倍.鋁塊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鐵塊體積增大2倍,鐵塊的質量也增大2倍,鐵塊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
歸納推理:
(1)同種類的物質,它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且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個定值.
(2)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
明確: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等于單位體積物質的質量.不同種類的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不同.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就是表示物質這種特性的物理量.
2.的概念教學
(1)的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表示符號:ρ
(2)的公式:
這個公式的得出實際上是利用了的概念和相應的運算法則,也就是要求出單位體積的質量應當用除法,所以同學們對物理知識的學習,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記硬背,要學會運用數學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是反映物質特性的物理量,物質的特性是指物質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區別的一種性質.描述的是:各種物質在體積相同的條件下,所含的質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種物質都有一定的,不同物質的一般不同.物質的與該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體積、形狀、運動狀態無關.由于物體在溫度發生變化時,體積會發生變化(即物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而質量不變,則物體的要隨溫度的改變而改變,在物質發生物態變化時(例如水結成冰)一般有變化.
例如一塊鐵,它的溫度升高了,體積會膨脹,但是質量沒變,這樣根據 ,公式中分子不變,分母變大,分數值應當變小,所以會變小.
上邊這些變化有時比較小,比如鐵塊溫度升高.在溫度變化不太大的情況下,可以不考慮的變化.,但有些變化較大就必須強調條件,比如氣體的,在表中就限定了條件,是0℃及1個標準大氣壓下.正是由于這樣,我們說是物質的特性,并不是說物質的是永遠不變的,它還是隨外界條件的改變而要發生變化的.前兩節我們講的質量是物體的屬性,屬性是不隨外界條件的改變而改變的,質量與形狀、狀態、位置無關.各種物質都有一定的,指的是在一定溫度和狀態下.今后我們討論的問題,大多是溫度變化不大的情況,可以把視為定值.
3.的定義及公式教學說明:
(1)通過設計實驗盡量使物理概念形象化,使學生順利地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
(2)是用比值描述物性的概念,不能不管具體條件,單純用數學公式討論問題.
(3)建立正確的物理模型,明確同種物質跟質量不成正比,跟體積不成反比的結論.
4.用投影打出下面的例題
一塊鋁,它的質量是 0.675t,體積是 25 ,求鋁的.
請同學們完成這道計算題,解題也要按要求寫出已知、求、解、答.單位一律采用國際單位.
學生練習,教師在學生中巡視,發現同學在解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學生練習后用投影打出下面解題過程:
已知:
求:鋁的
解
答:鋁的是
教師邊講解要求及過程,邊分析巡視中發現的學生計算中的問題,提醒同學今后注意.
由例題的講解進入單位的介紹.
5.的單位
通過計算我們可以看到的單位是由質量與體積單位復合而成,在國際單位制中質量單位是“kg”、體積單位是“ ”,則的單位是“ ”,常用單位還有“ ”.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
比如
(三)總結、擴展
是物質的特性,對同一種物質來說,在一定條件下,是一個常數.表示的是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例如鋁的是 ,它的意義是1立方米的鋁的質量是 .可見物質的是用物質的質量和它的體積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質量的多少或它體積的大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說物質的跟它的質量成正比,跟它的體積成反比.例如一塊鋁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是否發生了變化呢?沒有,因為當這塊鋁切去一半時,體積變為原來的二分之一,質量也變為原來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 并沒有發生變化.
探究活動
【課題】實驗分析金屬的一些屬性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通過實驗,探究幾種金屬和塑料彈性、硬度,說明生活中是怎樣應用物質的這些屬性的.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密 度 篇10
教學目標 :
1. 掌握的概念。
2. 知道的公式并能用公式進行計算。
3.知道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教學重點:掌握的概念;知道的公式并能用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教學準備:天平砝碼,木塊2個,石塊2個,量筒,水
一、新課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不同物質有不同的特性,我們正是根據物質的這些特性來區分、鑒別不同的物質。特性指物質本身具有的,能進行相互區別、辯認的一種性質,例如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質的特性,這節課我們來學生物質的另一種特性——
二、新課講解:
1.建立的概念
(1)實驗:用天平測出木塊和石塊的質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測出木塊和石塊的體積。數據如下:
質量(克)
體積(厘米3)
質量/體積 (克/厘米3)
木塊1
5
10
0.5
木塊2
10
20
0.5
石塊1
10
4
2.5
石塊2
20
8
2.5
(2)分析數據
A.木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B.石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C.木塊的質量跟體積比值不等于石塊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
從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就是表示這種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符號ρ
B.公式:ρ=m/V;m 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C.單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題:一鐵塊質量是1.97噸,體積是0.25米3,鐵塊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鐵塊的是7.9×103kg/m3
2.物理意義
水的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與討論
(1)對同種類物質,ρ與質量m和V的關系。
(2)不同種類物質,是否相同?這說明什么?
(3)公式 的物理意義。
三.鞏固練習:《同步三練》
四.小結
密 度 篇11
(一)教學目的
1.掌握的概念。
2.知道的公式并能用公式進行計算。
3.知道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二)教具
演示實驗用具:1分米3的木塊1個,小黑板1塊(畫有課本上的實驗表格),體積相同的長方鐵塊、鋁塊、木塊(4厘米×3厘米×1厘米)各1個,體積相同的長方鐵塊、松木塊(4厘米×3厘米×2厘米)各1個,托盤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碼1套,刻度尺1只。
學生實驗用具:每2人1個1厘米3的木塊。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小學學過的體積單位
提問:小學數學在表示物體體積時常用哪些單位?
學生答:米3、分米3、厘米3。
教師出示1分米3的實物并讓每位學生觀察課桌上1厘米3的實物。指出1分米3=1升,1厘米3=1毫升。
提問:誰能記得體積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
板書:體積的單位:米3、分米3(升)、厘米3(毫升),1米3=103分米3=106厘米3
教師出示上節課所用的體積相同的長方鐵塊、鋁塊、木塊,告訴學生它們的體積都是12厘米3。提問:這三個物體哪個質量最大?哪個質量最小?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由此可見,不同的物體體積相同時,質量不相等。這是什么原因?
教師接著出示體積分別為12厘米3和24厘米3的鐵。提問:由生活經驗知道哪個質量大?
學生答:體積較大的鐵塊質量大。
講述并引入課題:同一種物質組成的物體,體積增大,它的質量也增大;它的質量跟體積又有什么關系呢?學了后我們就能知道這些問題。
(板書:第三節)
二、的概念
1.演示實驗:研究同一種物質的物體,它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1)用天平稱小鐵塊的質量,將右盤所用每個砝碼的質量及游碼的位置告訴學生,請學生算出小鐵塊的質量,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內。
(2)用最小刻度為毫米的尺量出該鐵塊的長、寬、厚分別為4.00厘米、3.00厘米和1.00厘米,請學生算出它的體積,填入表格中。
(3)用天平稱大鐵塊的質量。重復步驟(1)。
(4)測大鐵塊的體積,與步驟(2)相同。
(5)用兩個體積不同的長方松木塊重做上面的實驗,將得到的數據填入表格里。
(實驗表格見下)
質量(克)體積(厘米3)質量/體積(克/厘米3)鐵塊194.812.007.9鐵塊2189.624.007.9松木塊1612.000.5松木塊21224.000.5
(6)全班學生計算表格內“質量/體積”,將結果填入表中。
2.師生分析實驗表格,引出的概念
引導學生看表格,得到下面的結論。
(1)鐵塊的體積增大2倍,它的質量也增大2倍,可見鐵塊的質量跟它的體積成正比;鐵塊1與鐵塊2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
(2)同理可得:松木塊的質量跟它的體積也成正比;松木塊質量跟體積的比值也是一定的。
(3)松木塊質量跟體積的值與鐵塊質量跟體積的比值不同。
講解: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是單位體積的質量:同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相同,不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物理學中用表示物質的這種特性。
(板書:1.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
教師指出:理解的概念時,要注意:(1)單位體積就是有一定大小的體積,如國際單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每種物質都有一定的,如將鐵塊銼成鐵屑,鐵的都不變。
提問:課本練習2。
三、的公式
提問:知道物體的質量和總體積,如何求出這種物質的?
學生答:由定義知道,算出這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就是它的。即等于質量跟體積的比值。
講解:ρ表示;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板書:2.公式:=質量/體積ρ=mV)
教師指出:要注意:(1)ρ的寫法、讀法。(2)只與物質種類有關,與物體的質量、體積無關。
提問:課本練習3。
引導學生看課本[例題],講解:解題思路與格式。
四、的單位
(1)單位的組成
提問:由例題看出:的單位由哪些單位組成?
答:由質量單位和體積單位組成。
講解:如質量單位用千克,體積單位必須用米3,單位就是千克/米3,讀做千克每立方米;如質量單位用克,體積單位必須用厘米3,單位就是克/厘米3。
提問:(1)克/厘米3讀作什么?(2)克/厘米3與千克/米3之間有什么關系?
(板書:3.單位:千克/米3,克/厘米3。1千克/米3=1×103克/106厘米3=10-3克/厘米3,1克/厘米3=1×10-3千克/10-6米3=103千克/米3)
提問:課本例題中鐵的是多少克/厘米3?
指出:同一種物質的用不同的單位,數字不一樣,可見,寫物質時一定要寫出具體的單位。
請二位學生上黑板完成課本練習1,其余人在筆記本上完成。
四、復習小結,鞏固新課
五、布置作業 :章后習題2、3。
密 度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的國際單位以及單位間的換算.
2.掌握的計算公式.
3.知道是物質的特性,在一ㄌ跫攏治鎦實拿芏仁且歡ǖ模?/P>
能力目標
1.培養分析概括能力
(1)在分析實驗數據的基礎上概括出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的質量不同,相同質量的不同物質體積不同.
(2)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概括出,不同體積的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變,對于不同的物質來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
(3)通過以上分析,概括出的定義.
2.培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能利用公式求解某種物質.
三、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教學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的問題,積極主動進行探究的良好品質.
通過概念的教學,培養學生欣賞均衡美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包括三部分內容:的概念,的公式,的單位.
是表征物質特性的一個重要物理量.從上節實驗中學生已經看到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不相等.
本節通過實驗進一步使學生認識到同種物質的質量跟體積成正比,且單位體積的同種物質的質量是一個定值,不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不同.因此可以用單位體積的質量來表征物質的這種特性.
學生在數學中雖然學過比例的知識,但是用到物理中來,理解同種物質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一個定值的含義,仍是有困難的,所以課文中對此作了解釋: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定,表示體積增大幾倍,質量也增大幾倍,即質量與體積成正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幫助學生把數學知識用到物理中來,理解比值的物理含義.考慮到用比值定義物理量比較抽象,教材在說明比值的含義之后,仍用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來定義,以便于學生理解.并在此基礎上給出計算的公式.然后通過例題說明利用公式求的方法.并且在例題計算的基礎上講述的單位,使學生對的單位不致感到抽象,便于學習.
教法建議
建議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探究得出的概念.
教學設計示例
一、重點、難點分析
是一個應用十分廣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學習液體內部壓強、大氣壓強、阿基米德原理和物體浮沉條件的必要基礎.通過本節教學應使學生掌握的概念;會查表;知道水的.讓學生掌握的概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理解“是物質的一種特性”是本節的教學難點 .現行教材一般都是通過實驗引入的概念,再介紹的公式和單位.因此,做好實驗是本節教學的關鍵.
1.的概念
是表征物質特性的一個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單位體積的物質質量大小的差別,在一定條件下,每種物質都有一定的,不同物質的一般不同.上節實驗學生已測量出體積相等的鐵塊、鋁塊、木塊的質量,利用測量的結果可引導學生認識鐵塊、鋁塊、木塊在體積相同時質量上的差別,即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相等.還通過學生的分組實驗,使學生認識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體積不相等.對每種物質來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都是一定的,跟體積的大小沒有關系,只跟物質的種類有關系,因此它反映了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比值的物理意義,可通過具體數字使學生認識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就是單位體積物質的質量.
2.的公式
為了加深認識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只跟物質的種類有關.在正確理解公式的基礎上,討論公式的物理意義,明確三個物理量間的關系.
通過課本上的例題,教給學生如何運用公式進行計算.要求學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驟進行計算,特別是對單位的運算要加以強調.
對于公式 ,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理解:
(1)由同種物質組成的物體,體積大的質量大,物體的質量跟它的體積成正比,質量和體積的比是一個定值(即不變).因此,不能認為物質的跟質量成正比,跟體積成反比.即當 一定時, .
(2)由不同物質組成的物體,在體積相同的情況下,大的質量大,物體的質量跟它的成正比.即當V一定時, .
(3)由不同物質組成的物體:在質量相同的情況下,大的體積反而小,物體的體積跟它的成反比.即當m一定時, .
3.的單位
可引導學生認識的單位是由質量和體積單位組成的.應使學生懂得單位的意義和讀法.
二、教學模式
1.教學模式:實驗引入,設疑導學模式.
2.模式結構: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具學具準備
托盤天平、砝碼盒、燒杯、水、量筒、鐵塊、鋁塊、銅塊、投影儀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學生實驗.
2.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實驗結論,得出的定義.
3.師生由公式討論導出的單位.
六、教學過程 設計示例
(一)新課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不同物質有不同的特性,正是根據物質的這些特性來區分、鑒別不同的物質.
教師展示酒精、煤油、清水、木塊、鐵塊、銅塊實物,分別讓學生進行區分辨別.指出:特性指物質本身具有的,能進行相互區別、辯認的一種性質,例如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質的特性.
教師拿出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鋁塊,顏色都是白色,問學生:你們怎么能鑒別出哪種是鐵塊,哪種是鋁塊?引導: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區分,最簡單的方法是用手感覺一下輕重.提示:拿出一個已調節好的托盤天平,分別把兩金屬塊放在兩盤中,讓學生說出哪個是鐵塊,從而引入新課.
學生實驗一:用天平測量具有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鐵塊、銅塊、鋁塊)的質量.
學生實驗二:測量不同體積的相同物質(鐵塊)的質量.
教師用投影儀打出下面的表格,指導學生將實驗數據填入表格中,分析實驗數據,概括結論.
表一 質量(g)
體積( )
質量/體積( )
鐵塊
銅塊
鋁塊
表二 質量(g)
體積( )
質量/體積( )
鐵塊1
鐵塊2
鐵塊3
實驗一結論: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質量不同.
實驗二結論:同種物質,不同體積質量不同.即:不同的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是不同的.相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是相同的.(投影顯示)
設疑:以上兩個實驗,客觀事物不同,有沒有共性的東西?
很自然順勢提出為表述這樣的客觀現象有必要引入一個新的物理概念—.
(二)新課教學
1.概念的建立
學生實驗三:測三個鋁塊的質量.最大的鋁塊體積是最小的鋁塊的三倍.較大的鋁塊的體積是小鋁塊的兩倍.同樣測出體積成倍數關系的三個鐵塊的質量.(也可以不是整數倍)
教師用投影儀打出下面的表格表三 質量(g)
體積( )
質量/體積( )
鋁塊1
鋁塊2
鋁塊3
表四 質量(g)
體積( )
質量/體積( )
鐵塊1
鐵塊2
鐵塊3
實驗三結論:鋁塊體積增大2倍,質量也增大2倍.鋁塊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鐵塊體積增大2倍,鐵塊的質量也增大2倍,鐵塊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
歸納推理:
(1)同種類的物質,它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且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個定值.
(2)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
明確: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等于單位體積物質的質量.不同種類的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不同.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就是表示物質這種特性的物理量.
2.的概念教學
(1)的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表示符號:ρ
(2)的公式:
這個公式的得出實際上是利用了的概念和相應的運算法則,也就是要求出單位體積的質量應當用除法,所以同學們對物理知識的學習,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記硬背,要學會運用數學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是反映物質特性的物理量,物質的特性是指物質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區別的一種性質.描述的是:各種物質在體積相同的條件下,所含的質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種物質都有一定的,不同物質的一般不同.物質的與該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體積、形狀、運動狀態無關.由于物體在溫度發生變化時,體積會發生變化(即物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而質量不變,則物體的要隨溫度的改變而改變,在物質發生物態變化時(例如水結成冰)一般有變化.
例如一塊鐵,它的溫度升高了,體積會膨脹,但是質量沒變,這樣根據 ,公式中分子不變,分母變大,分數值應當變小,所以會變小.
上邊這些變化有時比較小,比如鐵塊溫度升高.在溫度變化不太大的情況下,可以不考慮的變化.,但有些變化較大就必須強調條件,比如氣體的,在表中就限定了條件,是0℃及1個標準大氣壓下.正是由于這樣,我們說是物質的特性,并不是說物質的是永遠不變的,它還是隨外界條件的改變而要發生變化的.前兩節我們講的質量是物體的屬性,屬性是不隨外界條件的改變而改變的,質量與形狀、狀態、位置無關.各種物質都有一定的,指的是在一定溫度和狀態下.今后我們討論的問題,大多是溫度變化不大的情況,可以把視為定值.
3.的定義及公式教學說明:
(1)通過設計實驗盡量使物理概念形象化,使學生順利地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
(2)是用比值描述物性的概念,不能不管具體條件,單純用數學公式討論問題.
(3)建立正確的物理模型,明確同種物質跟質量不成正比,跟體積不成反比的結論.
4.用投影打出下面的例題
一塊鋁,它的質量是 0.675t,體積是 25 ,求鋁的.
請同學們完成這道計算題,解題也要按要求寫出已知、求、解、答.單位一律采用國際單位.
學生練習,教師在學生中巡視,發現同學在解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學生練習后用投影打出下面解題過程:
已知:
求:鋁的
解
答:鋁的是
教師邊講解要求及過程,邊分析巡視中發現的學生計算中的問題,提醒同學今后注意.
由例題的講解進入單位的介紹.
5.的單位
通過計算我們可以看到的單位是由質量與體積單位復合而成,在國際單位制中質量單位是“kg”、體積單位是“ ”,則的單位是“ ”,常用單位還有“ ”.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
比如
(三)總結、擴展
是物質的特性,對同一種物質來說,在一定條件下,是一個常數.表示的是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例如鋁的是 ,它的意義是1立方米的鋁的質量是 .可見物質的是用物質的質量和它的體積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質量的多少或它體積的大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說物質的跟它的質量成正比,跟它的體積成反比.例如一塊鋁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是否發生了變化呢?沒有,因為當這塊鋁切去一半時,體積變為原來的二分之一,質量也變為原來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 并沒有發生變化.
探究活動
【課題】實驗分析金屬的一些屬性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通過實驗,探究幾種金屬和塑料彈性、硬度,說明生活中是怎樣應用物質的這些屬性的.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密 度 篇13
(一)教學目的
1.掌握的概念。
2.知道的公式并能用公式進行計算。
3.知道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二)教具
演示實驗用具:1分米3的木塊1個,小黑板1塊(畫有課本上的實驗表格),體積相同的長方鐵塊、鋁塊、木塊(4厘米×3厘米×1厘米)各1個,體積相同的長方鐵塊、松木塊(4厘米×3厘米×2厘米)各1個,托盤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碼1套,刻度尺1只。
學生實驗用具:每2人1個1厘米3的木塊。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小學學過的體積單位
提問:小學數學在表示物體體積時常用哪些單位?
學生答:米3、分米3、厘米3。
教師出示1分米3的實物并讓每位學生觀察課桌上1厘米3的實物。指出1分米3=1升,1厘米3=1毫升。
提問:誰能記得體積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
板書:體積的單位:米3、分米3(升)、厘米3(毫升),1米3=103分米3=106厘米3
教師出示上節課所用的體積相同的長方鐵塊、鋁塊、木塊,告訴學生它們的體積都是12厘米3。提問:這三個物體哪個質量最大?哪個質量最小?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由此可見,不同的物體體積相同時,質量不相等。這是什么原因?
教師接著出示體積分別為12厘米3和24厘米3的鐵。提問:由生活經驗知道哪個質量大?
學生答:體積較大的鐵塊質量大。
講述并引入課題:同一種物質組成的物體,體積增大,它的質量也增大;它的質量跟體積又有什么關系呢?學了后我們就能知道這些問題。
(板書:第三節)
二、的概念
1.演示實驗:研究同一種物質的物體,它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1)用天平稱小鐵塊的質量,將右盤所用每個砝碼的質量及游碼的位置告訴學生,請學生算出小鐵塊的質量,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內。
(2)用最小刻度為毫米的尺量出該鐵塊的長、寬、厚分別為4.00厘米、3.00厘米和1.00厘米,請學生算出它的體積,填入表格中。
(3)用天平稱大鐵塊的質量。重復步驟(1)。
(4)測大鐵塊的體積,與步驟(2)相同。
(5)用兩個體積不同的長方松木塊重做上面的實驗,將得到的數據填入表格里。
(實驗表格見下)
質量(克)體積(厘米3)質量/體積(克/厘米3)鐵塊194.812.007.9鐵塊2189.624.007.9松木塊1612.000.5松木塊21224.000.5
(6)全班學生計算表格內“質量/體積”,將結果填入表中。
2.師生分析實驗表格,引出的概念
引導學生看表格,得到下面的結論。
(1)鐵塊的體積增大2倍,它的質量也增大2倍,可見鐵塊的質量跟它的體積成正比;鐵塊1與鐵塊2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
(2)同理可得:松木塊的質量跟它的體積也成正比;松木塊質量跟體積的比值也是一定的。
(3)松木塊質量跟體積的值與鐵塊質量跟體積的比值不同。
講解: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是單位體積的質量:同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相同,不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物理學中用表示物質的這種特性。
(板書:1.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
教師指出:理解的概念時,要注意:(1)單位體積就是有一定大小的體積,如國際單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每種物質都有一定的,如將鐵塊銼成鐵屑,鐵的都不變。
提問:課本練習2。
三、的公式
提問:知道物體的質量和總體積,如何求出這種物質的?
學生答:由定義知道,算出這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就是它的。即等于質量跟體積的比值。
講解:ρ表示;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板書:2.公式:=質量/體積ρ=mV)
教師指出:要注意:(1)ρ的寫法、讀法。(2)只與物質種類有關,與物體的質量、體積無關。
提問:課本練習3。
引導學生看課本[例題],講解:解題思路與格式。
四、的單位
(1)單位的組成
提問:由例題看出:的單位由哪些單位組成?
答:由質量單位和體積單位組成。
講解:如質量單位用千克,體積單位必須用米3,單位就是千克/米3,讀做千克每立方米;如質量單位用克,體積單位必須用厘米3,單位就是克/厘米3。
提問:(1)克/厘米3讀作什么?(2)克/厘米3與千克/米3之間有什么關系?
(板書:3.單位:千克/米3,克/厘米3。1千克/米3=1×103克/106厘米3=10-3克/厘米3,1克/厘米3=1×10-3千克/10-6米3=103千克/米3)
提問:課本例題中鐵的是多少克/厘米3?
指出:同一種物質的用不同的單位,數字不一樣,可見,寫物質時一定要寫出具體的單位。
請二位學生上黑板完成課本練習1,其余人在筆記本上完成。
四、復習小結,鞏固新課
五、布置作業 :章后習題2、3。
密 度 篇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的國際單位以及單位間的換算.
2.掌握的計算公式.
3.知道是物質的特性,在一定條件下,同種物質的是一定的.
能力目標
1.培養分析概括能力
(1)在分析實驗數據的基礎上概括出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的質量不同,相同質量的不同物質體積不同.
(2)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概括出,不同體積的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變,對于不同的物質來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
(3)通過以上分析,概括出的定義.
2.培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能利用公式求解某種物質.
三、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教學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的問題,積極主動進行探究的良好品質.
通過概念的教學,培養學生欣賞均衡美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包括三部分內容:的概念,的公式,的單位.
是表征物質特性的一個重要物理量.從上節實驗中學生已經看到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不相等.
本節通過實驗進一步使學生認識到同種物質的質量跟體積成正比,且單位體積的同種物質的質量是一個定值,不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不同.因此可以用單位體積的質量來表征物質的這種特性.
學生在數學中雖然學過比例的知識,但是用到物理中來,理解同種物質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一個定值的含義,仍是有困難的,所以課文中對此作了解釋: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定,表示體積增大幾倍,質量也增大幾倍,即質量與體積成正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幫助學生把數學知識用到物理中來,理解比值的物理含義.考慮到用比值定義物理量比較抽象,教材在說明比值的含義之后,仍用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來定義,以便于學生理解.并在此基礎上給出計算的公式.然后通過例題說明利用公式求的方法.并且在例題計算的基礎上講述的單位,使學生對的單位不致感到抽象,便于學習.
教法建議
建議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探究得出的概念.
教學設計示例
一、重點、難點分析
是一個應用十分廣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學習液體內部壓強、大氣壓強、阿基米德原理和物體浮沉條件的必要基礎.通過本節教學應使學生掌握的概念;會查表;知道水的.讓學生掌握的概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理解“是物質的一種特性”是本節的教學難點.現行教材一般都是通過實驗引入的概念,再介紹的公式和單位.因此,做好實驗是本節教學的關鍵.
1.的概念
是表征物質特性的一個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單位體積的物質質量大小的差別,在一定條件下,每種物質都有一定的,不同物質的一般不同.上節實驗學生已測量出體積相等的鐵塊、鋁塊、木塊的質量,利用測量的結果可引導學生認識鐵塊、鋁塊、木塊在體積相同時質量上的差別,即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相等.還通過學生的分組實驗,使學生認識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體積不相等.對每種物質來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都是一定的,跟體積的大小沒有關系,只跟物質的種類有關系,因此它反映了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比值的物理意義,可通過具體數字使學生認識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就是單位體積物質的質量.
2.的公式
為了加深認識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只跟物質的種類有關.在正確理解公式的基礎上,討論公式的物理意義,明確三個物理量間的關系.
通過課本上的例題,教給學生如何運用公式進行計算.要求學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驟進行計算,特別是對單位的運算要加以強調.
對于公式 ,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理解:
(1)由同種物質組成的物體,體積大的質量大,物體的質量跟它的體積成正比,質量和體積的比是一個定值(即不變).因此,不能認為物質的跟質量成正比,跟體積成反比.即當 一定時, .
(2)由不同物質組成的物體,在體積相同的情況下,大的質量大,物體的質量跟它的成正比.即當V一定時, .
(3)由不同物質組成的物體:在質量相同的情況下,大的體積反而小,物體的體積跟它的成反比.即當m一定時, .
3.的單位
可引導學生認識的單位是由質量和體積單位組成的.應使學生懂得單位的意義和讀法.
二、教學模式
1.教學模式:實驗引入,設疑導學模式.
2.模式結構: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具學具準備
托盤天平、砝碼盒、燒杯、水、量筒、鐵塊、鋁塊、銅塊、投影儀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學生實驗.
2.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實驗結論,得出的定義.
3.師生由公式討論導出的單位.
第 1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