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人教版)九年級(第十章第三節)。
本節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知道密度的定義、公式、單位,會求物質密度,會查密度表,記住水的密度,學會運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
【學生分析】
密度是物理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本節課采用比值定義物理量比較抽象,實驗中用圖象處理數據,這一個環節只是要求學生能聯系數學中的正比例函數,把重點放在如何分析實驗數據,得到“物質的質量與它的體積成正比”,只要求學生知道這個比值反映了一種屬性。
【--思想】
1)本節課從日常生活的事例出發,通過探究實驗去發現問題、總結規律。
2)通過分析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體會物質密度的含義。
3)設計緊密聯系實際,從學生身邊的知識出發,深入淺出,拉近了學生與知識的距離;注重學生掌握學習的過程和方法。
4)通過探究實驗,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成功的喜悅,不斷激發其內在探索科學的求知欲,實現教與學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②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實驗探究活動,找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的關系。
②學習以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的比值不變性(物質的本質特征)來定義密度概念的科學思維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密度反映的是物質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對物質屬性的認識有新的拓展。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2)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1)通過實驗探究活動,找出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成正比的關系;(2)學習以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變性(物質的本質特征)來定義密度概念的科學思維方法。
【教學過程】
教學
內容
教學
環節
活動時間(大約)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復習體積、質量的單位換算及天平的使用方法
提
問
復
習
1分鐘
①1cm3= dm3
= m3
②5kg = g
③在使用天平時應注意什么問題?
學習完成有關的練習,提問個別回答或全體回答。
本節課要利用天平來測量物體的質量,所以復習這部分的內容為新課的展開做好鋪墊。
認識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質量不同
導
入
新
課
2分鐘
一、演示:
有兩個相同的礦泉水瓶,它們一個盛滿水,一個盛滿了酒精,猜一猜,它們哪一個質量大?(可用調平的天平加以比較,得出正確的結論。)
讓學生猜想。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選一位學生上臺演示。
從身邊的事例出發,讓學生覺得親切自然。
在黑板上寫出學生的猜想,把問題交還給學生解決,滿足學生求知欲望,初步體驗成功的喜悅。
2、探究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科學探究: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探
究
實
驗
(一)
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