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
設計
實驗
進行
實驗
分析
數據
歸納
得到
結論
交流
評估
1分鐘
10
分鐘
3分鐘
3分鐘
二、探究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讓學生感受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的質量是不同的,學生探索質量和體積之間的關系,從現象中尋找規律,得出結論。
學生通過小組實驗測量不同體積(圓柱體)鐵塊的質量,記錄數據、繪制表格,分析質量與對應體積比值的特征。
設疑,激發學生進行探索的熱情。
學生分工合作設計并進行探究實驗。
學生討論得出相應的結論。
學生通過討論發揮其主體作用。
做好引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去探究、分析所遇到的問題,從現象中觀察、掌握科學。
教師注意指導學生的小組實驗,做好學生實驗中的“分享者”,糾正學生操作的不足之處,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
經過討論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增強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思維。
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之間會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設計實驗,解決問題。
分組討論所得出的結論。
得出統一的結論。
3、學習密度的定義:
引導
歸納
2分鐘
三、引入密度的定義:
某種物質有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個定值,這種比值不變性正是物質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分別計算每個鐵塊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分析其規律。
教師讓學生寫出的結論,做好“裁判”的角色。
4、認識密度是物質的特性
分析
比較
3分鐘
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即不同的物質的密度是不同的。
學生用鐵塊做實驗,把得出的結論與鋁塊的結果進行分析對比。
展示部分學生的圖表,引導學生分析、對比。
巡回指導學生實驗,讓學生相互交換實驗結果,分析檢驗結論。
5、密度的定義、公式、單位及一些物質的密度
教
師
引
申
5分鐘
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這種物質的密度;公式:ρ= m / v
1g/cm3 = 1×10 kg/m3
了解一些不同物質的密度。
分析、領會各物理量的意義,對公式進一步熟悉、理解。
推導公式的等量關系。
引導學生學習課本上的三個密度表,記住水的密度,并且會查密度表。
板書密度的概念、公式以及密度的單位和不同單位之間的轉化關系。
展示學生的推導過程。
6、密度知識的應用
理論
聯系
實際
解決
簡單
問題
5分鐘
四、密度知識的應用:
講述課本例題。
要求學生解決部分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習題。
①學習課本例題。
②完成“動手動腦學物理”的練習。
③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叫同學到講臺上向全班同學講評,把理論應用于實際,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成功的喜悅。
定性了解一些物質密度的大小。如金的密度大于銅的密度;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等等。